注册

探访湖南最美县委大院 干部们“蜗居”办公


来源:新华网

邵县县委大院中的这座办公楼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如今这栋两层小楼里有5个部门的几十名工作人员在内办公(2013年12月26日摄)。记者日前走访了湖南龙山、新邵、溆浦、茶陵等地,虽是岁末年初的寒冷时节,但县委大院的老旧办公楼却很热闹。

邵县县委大院中的这座办公楼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如今这栋两层小楼里有5个部门的几十名工作人员在内办公

在新邵县县委大院一栋办公楼内的大厅里挂着“高举旗帜服务人民”的标语

新邵县发改局下属的5个股的10名工作人员在两间打通的办公室内办公

新华网湖南频道长沙1月3日电 三湘大地上有一批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县委大院,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最美县委大院”。这些建筑不仅老旧,而且院子狭小,大多数办公室都三四人挤在一起办公,但工作氛围和同志之间情谊十分浓厚。

记者日前走访了湖南龙山、新邵、溆浦、茶陵等地,虽是岁末年初的寒冷时节,但县委大院的老旧办公楼却很热闹。

始建于1951年的湖南龙山县委大院,青砖黑瓦,大多数办公室还是砖木结构。目前,龙山县四大家共二十几个职能部门都挤在这个狭小的院子里,全县开一个扩大会议,都需要去外面借场地。县委书记彭正刚的办公室地址和手机号码,在龙山县人尽皆知,经常有群众登门反映各种问题。尽管办公条件非常艰苦,身为“国贫县”的龙山县却挤出资金扶持产业升级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国百合产销第一大县,县乡村三级公路水泥硬化率达到了98%。

位于湖南西部山区的溆浦县委大院里的9栋办公楼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有的还是百年前的县衙。县委大院虽陈旧拥挤,但干净整洁,绿意盎然,唯一装饰一新的是2011年改造的人民群众信访接待中心,县委书记蒙汉时常会在这里倾听群众的诉求。

“两次没有搬迁成功的”新邵县委大院,61年来没有挪过地儿,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陈旧、拥挤的老院子,先后遇上了两次大院搬迁的动议,可最终都没搬得了,而是将经费投入民生建设项目中。尽管现在的县委办公楼“穿衣戴帽”贴上了瓷砖,但房子里面的木板楼梯一脚踩下去嘎嘎作响,得经常加固,再加上不时的墙体开裂,屋顶漏雨,办公家具维修,让主管后勤的县委办副主任邓甲成多了一个称呼:带编制的木匠。

邓甲成指着一把刚修好的凳子笑着说:“桌椅板凳我们是能省就省,能修就修,像这把凳子都修了三回了,但修好后我们还继续用。”

在新邵县委大院的一栋办公楼里,记者看到县发改局两间打通的办公室里集中了下属5个股的工作人员,两间办公室加起来大约20平方米,加上司机平时总共有十来个人在这里办公。县发改局干部周江波告诉记者,工作久了,大家形成了一些默契,比如遇到来办事的人,大家一般不说“请坐”,以避免没地方可坐的尴尬。

除了地方狭小带来的不便,周江波笑谈他们的办公室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平时谈工作都不需要打电话,关起门来就可以开会了,冬天也不用电暖器,大家凑在一起就很暖和了,既省电费又省话费。”

周江波说:“我们这些基层公务员不需要豪华的办公场所,只要能满足基本需要就可以了,特别是在我们这种欠发达地区,办公场所豪华会显得和社会环境不协调,让群众不敢走进来办事。”

湖南一些县委多年“蜗居”办公,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湖南省水利厅退休老干部王孝忠认为,树立政府形象,不是靠办公楼建得多霸气,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亲民、为民之举,靠政府部门秉公用权、文明执法。“蜗居”办公背后透露出的一切从简、执政为民的意识,应成为官员为政的一种共识。

“为人民做实事,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古丈县退休职工向发培说。

长期追踪报道“最美县委大院”的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杨壮告诉记者,湖南地方党政领导“蜗居”在这些老旧的县委大院数十年的故事,体现了共产党人清廉为民、心系群众的高尚情操,带来了一股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的暖流,温暖了干部群众的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谐]

标签:蜗居 老建筑 老院子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