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浏阳村民自发办集体食堂 按人头月结伙食费


来源:三湘都市报

11月18日,浏阳关口街道水佳社区邓家棚集体食堂,村民站在黑板前讨论刚出炉的餐费账单。 ■制图/陈琮元 新闻进行时兴起 因为农忙,没时间做饭,浏阳村民自发办起集体食堂,左邻右舍一起吃“大锅饭”。

11月18日,浏阳关口街道水佳社区邓家棚集体食堂,村民站在黑板前讨论刚出炉的餐费账单。

■制图/陈琮元

新闻进行时

兴起

因为农忙,没时间做饭,浏阳村民自发办起集体食堂,左邻右舍一起吃“大锅饭”。

算账

搭伙的户数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22户,4荤2素,成人每天约10元,孩子每天约5元。

意义

邻里感情更融洽;留守老人和孩子吃上了热饭菜;农忙时节也不用再为搞饭菜为难。

“早餐3元;中晚餐5菜一汤,每餐3.63元,还是蛮划算的。”看到最近出炉的结算数据,邓绍兵欣慰地说。

今年9月,他所在的浏阳关口街道水佳社区中心组,村民们办起了集体食堂。邓绍兵全家开始和左邻右舍一起吃“大锅饭”。

3个月过去,参与搭伙的户数从最初的5户增加到22户。同样在关口街道辖区内,几公里外的长兴社区组织的午间集体食堂,正成为当地一道新景象;占佳社区的村民慕名前来参观后,也萌发办“集体食堂”的意向。

“大锅饭”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公共食堂”,至今已绝迹数十年。浏阳再次出现的“大锅饭”有何原因?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记者黄定都 实习生熊胜羿

【记者体验】

4荤2素,几十村民边吃边聊

从9月初开始,邓绍兵一家就没有再生火做饭。每到饭点,他和家人来到离家500米的一处平房里和一伙人吃饭。

这些人大部分是他的左邻右舍,老老少少围在两张圆桌前,一边吃饭一边闲聊,时常有三四十人。这里是村民自发办起的集体食堂。

11月18日中饭时分,三湘都市报记者随邓绍兵来到集体食堂。两张大圆桌上各盛着6份菜:家常豆腐、清蒸南瓜、腌菜炒肉、油炸鱼块等4荤2素。村民们边吃边聊,气氛融洽。

邓绍兵一家三口是吃集体食堂最多的,最近一个月的账本显示,他家的餐费为:早餐76次,中晚餐196.5次,合计需支付941元。

【筹建原因】

村民农忙,没时间做饭

村民说,邓绍兵是集体食堂发起人之一。

48岁的邓绍兵,家中有5口人。女儿在外,儿子入伍,如今家里就留下夫妻俩跟70岁的父亲。

他居住的邓家棚是省、市重点蔬菜生产基地,村民大多以种菜为主。

邓绍兵家有4亩菜地,他上午去地里摘菜,回来清洗、打包,下午则运到市区的蔬菜批发市场,每次基本要卖400斤菜。

邓绍兵说,中秋时节是菜农一年里最忙的时候,除了要采摘,还要种菜,通常凌晨4点就要下到地里,吃过晚餐还要劳作几小时,一天要干活17-18个小时。“最忙时天天都要卖菜,根本没时间弄饭吃,就吃快餐面。”

这些年,像邓绍兵一样的菜农越来越多。因为是大棚种菜,菜农比以往更忙了,差不多全年都下地劳作。一到中午,村里时常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很难按时吃饭。

【五家搭伙】

每人交500元试吃“大锅饭”

“一方面,中午没时间搞饭吃;另外,家里只有一两个人吃饭,要能大家一起搭伙就好了。” 邓绍兵说,搞集体食堂的想法一两年前就有了。

今年上半年的一场集体劳动,让这个设想再度发酵。当时,家家户户自发出人出力,凑齐十几万元把门前的土路铺成水泥路。集体劳作的情景,让村民回想起1958年吃“大锅饭”的时光。几个乡邻提议,平常家里人少且有时没空做饭,不如一块搭伙搞饭吃,这一主意得到了几户人的响应。

9月,邓绍兵和同组的邓阳生、邓绍辉、邓绍武等人一合计,每人交500元启动资金,购置了一些锅盆碗瓢,以每月1800元的工资请了位厨师,就这么试着吃起了“大锅饭”。 邓绍武把自家的厂房贡献出来做食堂。

9月15日,食堂正式开餐,5户人家围在一起吃“大锅饭”。“这比单独开火节约不少。”如今已成为常客的邓章生别有一番感触。

前不久,70岁的邓章生回家省亲,不巧妻子去了小女儿家,就他一个人在家。当发现隔壁办起了集体食堂,他立马加入进来,不再为一个人吃饭而发愁。

90岁的杨秋连老人,儿女在外,独身一人在家,以前中午就用开水泡饭吃,现在能在集体食堂吃上热饭热菜了。村民邓绍贤夫妻在江西做生意,17岁的孩子在长沙上学,节假日回到家,时常就靠方便面解决,自集体食堂建起后,他觉得方便不少。

“没有了老伴,子女在外打工或经商而加入食堂的家庭有6户;父母在外工作,与爷爷奶奶住一起的留守小孩也有5人。”邓绍武介绍。

【搭伙模式】

提前报餐,按人头月结伙食费

集体食堂的厨师是原来在浏阳市开过饭店的杨文秀。她说,食堂吃的食物很放心,油是菜油跟茶籽油,蔬菜都是农妇们自己家里种的。

“各家各户都会带一些菜过来,这些是不算钱的。”邓绍兵说,食堂是不盈利的,除了请厨师要开工钱,另外就是花钱买一些食物。

他们每月算一次账。每天吃饭前要预约人数,吃完就在黑板上记一笔,小孩算0.5个人。最近一个月的核算结果为:早餐3元/顿,中晚餐各3.63元/顿。

目前合伙吃“大锅饭”的共有22户,从账本上看,成人每天约10元,孩子每天约5元。

邓绍兵细数“大锅饭”的各种好处:省人工、减少炊烟污染、留守老人和孩子能吃上热饭菜等。

邓章生经历过当年的“大锅饭”时代,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吃不饱,“用土话讲就是‘鬼抢斋’”,而现在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他感慨地说:“家里菜样式没有这么多,吃食堂浪费得少。剩饭剩菜吃了对身体不好,吃食堂营养又健康。”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村里身家千万的企业老板也喜欢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饭”。

不过,邓章生表示,集体食堂目前设备简陋,卫生状况还有待改善。做饭是用木桶,炒菜是烧的煤球炉,“没有冰箱、消毒设备,夏天怕变味,还有蚊虫。”

影响

社区人员专门造访

相邻社区也来取经

17日中午,集体食堂还迎来了一群客人。村民邓绍红家里来了几个浏阳市区的亲戚,他把大家带到了集体食堂招待。

厨师杨文秀说,像这种把客人带来吃食堂的,已不是头一回了。“集体食堂已在当地小有名气,关口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专门造访,一起吃过,相邻的占佳社区村民也来参观过,有搞集体食堂的打算。”

“大家聚在一起,不再孤独了。老人有什么三病两痛,也能及时知道。”社区书记钟世彪说,这样的形式也体现了村民的团结互助。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农村‘大锅饭’是强制搞的,现在是村民自愿的。物质水平提高了,农民的思想素质也提升了,懂得邻里和谐互助。”邓章生感慨地说。

记者观察

新时期的民众互助模式

聊起吃“大锅饭”,不少人会百感交集。

1958年下半年起,各地在筹建人民公社时,办起了公共食堂。几亿农民一夜之间改变了生活方式,吃上了“大锅饭”。然而,其最终却宣告破产。

如今,在浏阳农村,“大锅饭”重现,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老路,而是基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结果。

“大锅饭”之所以最先由邓家棚菜农群体发起,就在于他们比以往更忙、腰包更鼓、分工更明确。集体食堂可以让菜农把更多精力放在生产上面。

经济的发展带来商业贸易的繁荣,人口的流动性加大,城镇化进程提速。与此同时,农村空巢化、留守现象越来越突出。在老龄化趋势加重的情况下,集体食堂能发挥村民互助的良好效应。老人们在一起吃饭、闲聊,能有效化解弱势群体的孤独感。

相比当年强制性的集体经济,目前村民并不是“一刀切”式地吃“大锅饭”,劳动各自分开,吃饭则是集体制,显得灵活自如。这种自愿选择,显然更理性、科学,也更具可行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集体食堂 村民 浏阳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