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沙“粽子婆婆”卖粽63年 “吃货”女婿得真传


来源:三湘都市报

本报6月2日讯 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128号,是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老宅。在这里,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人称“粽子婆婆”。每逢端午前夕,肉粽的香味从老宅子里飘出来,方圆四五百米都能闻到。 “这里长大

本报6月2日讯 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128号,是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老宅。在这里,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人称“粽子婆婆”。每逢端午前夕,肉粽的香味从老宅子里飘出来,方圆四五百米都能闻到。

“这里长大的孩子,哪个没吃过她包的粽子咯!”提起“粽子婆婆”,整条浏正街没人不知道。老人30年来一直有个习惯,首批“出炉”的粽子,全部拿给街坊们尝鲜。

63年前就有“营业执照”

端午节,记者一大早赶到了浏正街128号。宅子门口,来买粽子的客人扎堆儿,店主刘文军正忙得不可开交。

到了中午12点,刘老板终于得空跟记者聊了会儿。“这买卖是丈母娘传下来的,有秘方的。”刘老板说,丈母娘董娭毑在这里摆了一辈子的摊儿,卖了一辈子的油货和粽子。

因为董氏粽子的秘方传男不传女,而董娭毑膝下只有3个女儿。刘文军说,自己从小就爱吃长沙小吃,丈母娘可能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把“祖业”交给了自己。

说起“祖业”,其实就是宅子门口的一个小摊儿:六七平方米的地,一条长板凳加上两张木桌子。“别看寒酸,其实它是有身份的。”说着,刘文军拿出了一张破旧发黄的纸条,上面写有“以不妨碍交通为原则”、“核准指定地点经营”等字样,登记单位是“长沙市摊贩联合会”,落款时间是1951年。

长沙粽子的三次变身

30年前,长沙的街边文化渐渐消退,很多家庭不再自己动手包粽子,董娭毑就趁机把生意做大。

“那个时候的粽子,个个都是拳头那么大,5分钱一个。”刘文军说,起初店里卖的全是白糯米粽,到了1980年代末,玩起了新花样,有了绿豆、红豆和花生粽。到了1990年代中期,又开始流行鲜肉粽和蛋黄粽。

每逢端午节,粽子的生意就会特别好,“一天能卖出三四千个。”刘文军说,现在丈母娘年纪大了,只负责技术指导。刘文军最大的希望就是好好打理这份“祖业”,把老长沙的街边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黄秋霞]

标签:粽子 长沙 吃货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