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摄影家阳红光:用影像引领社会的关注方向

2014年03月19日 07:46
来源:潇湘晨报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阳红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南公安摄影协会主席,其作品《共和国不会忘记——湖南省平江县失散老红军系列肖像》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截至3月18日17:00,阳红光总得票数为——28368

2012年冬季的一天,岳阳平江县深山的一间茅屋内,年过九旬的陈茂凡在扎扫把,手头的芒草迅速旋转,额头的青筋颇有节奏地跳跃,背后的柴火堆得很高……阳红光当即拿出那台经典的大画幅相机,为老人拍下一组白底肖像照。

这里只是公安摄影师阳红光的一站。这一年,他逐一拜访平江24位失散老红军,倾听他们的故事,逐一记录这些满是皱纹的脸。2013年8月5日,这些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随即在全国多地展览。3月14日下午,阳红光接受记者采访,给老兵拍照的每个细节、每段故事,他都记得很清楚,但他心情不太好,老兵肖像展还在继续,陈茂凡老人却走了,作品中的24位老人,已有7人相继离世。

阳红光正筹划着为每个老人拍一段传记片,用立体的形式留存老人的故事和那段历史。这项工作还没完成,阳红光觉得时间越来越紧了……

用镜头,给予老兵英雄般的视觉待遇

2012年春节前,阳红光去怀化拍照片。回程时与同行摄影师聊天,翻看曾经拍摄过的老兵照片,阳红光有了一个念头:为家乡平江的失散老红军造像。

这些失散老红军大多是当年队伍中的“红小鬼”,有侦察兵、通信兵、号手、敢死队员、伤兵护理员等。或是受伤,或是突围时被敌人打散,或是别的什么原因,他们与部队失去联系,之后辗转回到家中,种田、婚娶、生儿育女。

血与火的时代慢慢过去,这群人在山村野岭守了大半辈子,鲜为人知。

“理想的缺失、物欲的羁绊、价值观的迷茫,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局,也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寻得突围之径。”阳红光说,因为这些,他坚定了为失散老红军拍肖像的想法。

2012年8月,阳红光正式开始为这些老人拍摄照片。每个周末或工作之余,他总会带着摄制小组翻进一个个偏远的山坳。

为了表达心中的敬意,唤起人们对老人身世、经历、遭遇的遐想,阳红光仔细斟酌,最终选择了4×5大画幅相机,用温暖而深邃的镜头,把老兵从生活环境里抽离出来,放在大画幅、纯白背景中,影像与真人同高。

“能细微地刻画这些红军老战士的精神与人格,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如同英雄功臣般的视觉待遇。”复旦大学教授、摄影评论家顾铮如此评价。

用提案,呼吁更多的关爱和肯定

聚焦,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但不止于此。阳红光说,拍摄这组照片,更多的是想让社会关注到这个群体。

据湖南省民政部门的统计,1983年,湖南省共有失散老红军3386人,其中平江县808人;至2012年8月拍摄时,平江县仅存24人。“这些人在平江生儿育女,他们曾抛头颅洒热血,但后来一直粗茶淡饭,不少人当了基层干部,待遇却没跟上来。”阳红光说,直到1983年,政府才开始关注这个群体,每年给一些生活补助。

阳红光给他们拍肖像、拍全家福,也带去物资,或者把老人们接到光荣院生活。陈茂凡却不肯离开。这个1920年出生的老前辈,1932年5月参加红十六军,1937年底因病被安置治疗,与部队失散,还乡。十多年前,老伴走了,后来身边唯一的亲人——过继的孙子也走了。老人独自守在茅屋内,捡柴火,扎扫帚,过得很清贫。

阳红光曾经给老人捎来抚慰金,老人把钱捏了十多分钟,不知道往哪搁。阳红光这才意识到,老人真正缺乏的并不是这一沓人民币。

刚结束不久的湖南省两会,阳红光以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他将“失散老红军的现状堪忧亟待保护”作为提案主题。

他说,这些失散老红军缺乏的不是物质,而是社会真正的关爱,需要大家对他们当年的付出和奋斗有所肯定。

故事没讲完,老人们一个接一个走了

阳红光有两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钟耕深》《陈茂凡》。

作品展出后的一天,他在张家界出差,钟耕深的儿子打来电话。老人走了,没有熬过寒冬。这位1919年出生的老红军,在11岁时就参加了湘鄂赣边区独立第二纵队,“长沙战役”失利后,他与部队失散,从此生活在平江三阳乡小洞村。

拍肖像那天,老人穿着条纹白衬衫和深色马甲,左手戴老式石英表,右边拄着拐杖。“当时就有些站不起来了。”阳红光说,老人咬牙直立,歪咧着嘴,说“怎么也要站着拍”。

不久后,那个扎扫帚、不肯搬到光荣院的陈茂凡也离世了。

斯人已逝,肖像还在美术馆内,一个歪咧着嘴,一个手握农具。

阳红光说,当初拍摄的24位老人,在展览前走了4位,后来有3位相继离世。“还有很多故事需要记录,要做的还有很多。”他说,目前照片还在各地展览,虽然反映了老红军的风貌,但文字方面仅简单介绍生平。他还想拍一段片子,记录老人们的故事,口述历史。

在走访中,有的老人至今能唱红军歌谣,有的能用拐杖比划杀敌动作,有的还能打出一套白虎拳。参加过哪些战役、第一次杀敌的情形、回家途中的波折,这些故事已经很遥远,但大部分老人记得很清楚。

“这些东西能填补很多历史空白,应该被记住。”阳红光说,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但他只能在业余时间筹备这些工作。

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紧迫……

传播一种向上的力量

潇湘晨报:你觉得“风尚”是什么?

阳红光:一个人活着就要实现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情。我的本职工作是警察,首先要打击犯罪,我的业余爱好是摄影,也要有相应的价值体现,传播一种向上的力量。

潇湘晨报:拍摄失散老红军,你觉得“风尚”具体体现在哪?阳红光:记录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现状,传播他们的精神,以影像的方式引领社会的关注方向。换一种表述就是,发现美,欣赏美,留住美,传播美。

 
[责任编辑:周凌峰] 标签:阳红光 社会的关注方向 摄影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凤眼观榕

凤凰网湖南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