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访郑佳明:湖南人有准备迎接暴风雨


来源:凤凰湖南

投票入口:湖湘文化十杰花落谁家?您来定“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具体细则“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评审专家团一览【导语】郑佳明,北大才子、学者官员、电视剧策划人、电视栏目主持人、大学教授……从上世纪90年

投票入口:湖湘文化十杰花落谁家?您来定

“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具体细则

“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评审专家团一览

【导语】

郑佳明,北大才子、学者官员、电视剧策划人、电视栏目主持人、大学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湘”字号的文化大餐一次次惊艳全国,他是重要的策划人与推手。2015年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他在家里接受了凤凰湖南的专访,而这次的身份,是应邀作为“湖湘文化十杰”评选活动的总评委。那么,他如何评点湖湘文化?他最看重的湖湘文化先贤是谁?他的眼中,湘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在当下面临怎样的现实危机呢?

郑佳明

三大矛盾发展推动近代湖南人成了气候

凤凰湖南:您曾经说湖湘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和近代。古代出得大人物少,可近代湖南却出了很多,演绎出波澜壮阔的史诗。那么,这些人物的集中出现,与湖湘文化的发展,与湖南精神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郑佳明: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之和。咱们古人也讲时势造英雄,是湖南的时势造就了这一批英雄,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势,没有这样的文化,可能也就是普普通通的省,普普通通的人。

这个时势大概就两个方面,一种是社会矛盾、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在近代湖南这个地方反映得非常尖锐非常激烈。我们过去看湖南的发展背景,很少注意鸦片战争。其实鸦片战争前后,民族矛盾主要在南中国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这些地方,鸦片的祸害对南中国影响很大,也使南方充满了革命的气氛。近代的革命很多都是从南方开始的,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后来的康梁变法,孙黄造反,一直到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2001年我有机会在香港看到南怀瑾先生,我跟南怀瑾先生说我在做电视剧《走向共和》,他当时讲了一段话,他说古时候咱们中国都是从北往南打,叫做南征,近代他们都是北伐,从南往北打,他也没有更多的说。这话我回来一直在想,近代西方文明是从海上来的,清朝闭关自守,广东这个地方是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出气口,是我们和西方接触的唯一一个to,所以西方的思想大概在近现代在广东这一带传播,广东广西传播得比较多。洪秀全不是搞拜上帝教吗?那么这个背景和湖南有很大的关系,湖南实际上成了一个新旧思想冲突的场所,成了民族矛盾发展的场所,同时也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场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湖南影响很深,包括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都影响非常深,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所以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大的浪潮之下,涌现了一批政治家、军事家,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大的时势。

这个时势稍微具体一点讲,最突出的就是太平天国造反,广西人造反,但是没有往南跑,而是跑到了湖南,从永州进来以后一路北上,这时候湘军组织起来,从南往北追赶广西人。这个过程之中,湘人趁势而起,湘军集团趁势而起,这是整个近代湖南发展的大背景。

大的民族矛盾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发展、新旧思想斗争的发展,这三个发展推动了近代湖南人成了气候,也就是像夏威夷冲浪一样,没那么大的浪就没那么多的弄潮儿,只有这种大的风浪在湖南的出现,才出现了一群一群的人才群体。但是你光讲这种客观原因也不对,其他很多地方像两广地区,京津地区,后来的江浙地区,都出现了很尖锐的矛盾,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密集的人才群体呢?这就是和湖南人的思想准备有关,湖南人是有准备迎接这些暴风雨的。

湖南人的准备是什么呢?就是延绵了几百上千年的湖湘文化。湘人知识分子中有一种价值,有一种追求,也有一种态度和方法,这种价值、追求、态度和方法实际上是湘人知识分子与别处的人不同之处,这个叫湖南人的精神或者也叫湖湘文化。

凤凰湖南:是一种心理暗示吗?

郑佳明:它是一种湘人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他们并没有说去彰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但是这种个性,大概从屈原、贾谊开始,一直到胡宏、朱熹、张栻,然后再到王船山,再到近代的陶澍、魏源、邓显鹤这样一批人,思想上是有脉络的。

其实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榜样,就是先贤,不同地域的知识分子,有不同地域的先贤和榜样。曾国藩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在群山之中,为群苗所隔,本来是个蛮荒之地,但在周之末,就是说东周末年,出了屈原,“为百代所祖”——他是讲情韵,也就是文学艺术方面;两宋之际我们又出了周敦颐——他在义理道理,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哲学、思想方面“为百代所祖”。这两个“百代所祖”,是说他们对知识分子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湘人知识分子,你看王船山实际上是遗民,他写的书居然被湘人保存下来,后来把它刊印出来,到曾氏兄弟还把它传播到全国,大量刊印。这样对先贤的关心、重视、爱戴,这样的传承不多。

其实从周敦颐到胡安国胡宏的湖湘学派,到王船山、曾国藩、毛泽东,有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大家一直在传承,并不是孤立的,中间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文脉,湖南人的文脉,也是湖南人的一种精神灵魂,始终大家崇尚这种东西,应该说不是偶然的,有这样一些思想准备。“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预备的”,那么这些思想准备使得湖南人成群结队地走向历史的前台,而不是一个两个。

湖湘文化的弱点要对年轻人说

凤凰湖南:我查过一些候选人的资料,发现谭嗣同是60后,黄兴是70后,蔡锷和宋教仁都是80后,当然还有没入围的毛泽东,是90后。今天的70、80、90后,其实与他们只隔了一百年。但他们在40岁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这让我一方面为自己同是湖南人而骄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很焦虑,我们这个时代很承平,没有那么多惊涛骇浪,那么今天我们来研究与弘扬湖湘文化,对年轻人而言有多大的价值呢?

郑佳明:对湖湘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我历来主张一方面要宣传湖湘文化非常优秀的一面,另一个方面也要特别注意湖湘文化中的历史局限性。

你刚才讲到的那样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全中国都差不多,湖南更甚,为什么呢?那时候叫做少年中国,那个时候不仅仅是革命家年轻,站在对立面的人年纪也不大,那个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少年中国的时代,都是年轻人在做。那么一个朝代或者一种政权延绵比较久的时候,慢慢的暮气就增加了,官员的年龄也增大了,然后上升的通道也越来越狭窄了,上不去了,所以年轻人就被压住了。这也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要革新、为什么要改革的原因。

我们今天的改革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让年轻人充满活力,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我写过一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发了,就说“只有年轻人充满机会,社会才充满活力。”都是一些老气横秋的人在这儿,年轻人没有机会,这个社会还充满什么活力呢?

其实你说这些情况现在转到了科技界,像我今天看到了一张李开复创业的照片,那个时候他们创业才多大啊,现在很多科学家,出成就的也是年轻人。

第二个是湖湘文化的本身有三个属性:一是农耕文化的属性,这个农耕文化的属性使它和工商文化之间有一个距离,农耕文化的价值观是什么呢?积极的一方面是民本,但另一方面是权本,权力本位,再加上小农意识。第二种属性是斗争文化,因为它是在压迫中、矛盾中,所以强调的是斗争,斗则胜不斗则败,斗则进不斗则退,这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斗争精神。第三个属性是一种内陆文化,他跟海洋文化相比少一种开放性、包容性、交融性,所以这样的特性使得湖南人有他的弱点,他在硬碰硬的时候很勇敢,拐弯的事儿他有点不行,搞斗争可以,搞建设就慢一点,搞平等、搞沟通、搞包容这些方面要再学习。

所以像今天讲湖湘文化,一定要对年轻人讲这种弱点。

凤凰湖南:是有人批评湖南人,说建设力不够,喜欢“拆台”,那湖湘文化该如何变得更有建设力、更让现在的年轻人认同呢?

郑佳明:说湖湘文化缺乏建设性我倒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材料,湖南人个性里面好斗、反抗性、独立性这方面是要强一些,这样的文化基因在湖南人身上是比较明显,斗争当然破坏力就大一些。所以要把这种斗争文化的局限性改造成发展建设性的文化。

我写过一篇文章,应湖南日报邀请写的,就是说“铸造湘魂、发展湖湘文化,将来靠的是新一代湖南的工商业者和湖南的知识分子、湖南的劳动者”。工商业文化是一种讲建设的文化,本身就讲以和为贵,和气才生财,大家都要补台,而不是拆台。那么湖南人的“敢为人先”的精神不能像过去表现在革命上,一定要表现在新的创新、创造、创业上。还有,用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做新鲜的事情。湖南人最优秀的思想方法是什么?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湖南人心忧天下,那是“求道”;而实事求是讲的是“求实”,知行合一。湖南人从胡宏开始讲得多,他和朱熹为这个事情去讨论,朱熹认为知行合一于“理”,天理的理,胡宏认为要合于一“行”,要做实在的事,王船山继承了这个思想,湖南人就在这个求实上做好了,这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一个是求道嘛,一个是求实嘛,这是两大特点吧。第三个特点湖南人“求变”,一直在追求变化,特别是近代,一直在追求创新、追求变革。第四个就是“求学”,我们学习包容,湖湘文化是海纳百川的,其实真正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尽是学来的,拿别人的东西来,包容性很强。这四个求,你拿这个东西在今天去创新,它可以摆脱农业文化的躯壳、斗争文化的躯壳、内陆文化的躯壳。

传承湖湘文化,“急所”在教育

凤凰湖南:湖湘文化精神总体来说是昂扬向上的多,像您刚说到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等等。这些是我们的文化血脉,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物理到精神层面,开始没有故乡了,如果传统家园以及附着在其上的文化出现很大的危机,湖湘文化还会在未来的年轻人中获得认同吗?从保护湖湘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您认为“急所”在哪里?

郑佳明:这是个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三化,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数字化。这三化都对乡土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也引起了文化人的一种危机感,但是这种冲击之下呢,其实有两种张力。

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或者传承,动力何在呢?一个是在历史本身,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实际上像地球的引力一样,它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这些人在一定的时候都会复归的,都会回归的。我写过一篇博客说,中国的孩子一生中有三次反叛,但是他有三次回归。第一次是对父母的反叛,十二三岁,父母怎么说都不听;第二次到了十六七岁、十七八岁,对社会的反叛,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激进,要求十全十美,要求理想化;第三次也可能在这个同时,也可能在这个前后,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比如崇拜西洋文化、日本韩国文化,喜欢那种文化的开放性,喜欢那种文化的样式,我们中国文化很多东西不适合年轻人。那么这三次反叛之后他都要回归,之后他要回归父母,要回归社会,还要回归中国的文化。我们中国文化如果还要担心,那么全世界没有什么文化不需要担心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作为国策也好,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也好,我们要坚持文化的自信,坚持文化的自觉,我们要懂得我们文化的美,懂得我们文化的珍贵。现在我听说把语文加强了,把语文中的古典文学加强了,这是了不起的事,本身这件事就值得一说,非常好。像你们现在宣传湖湘文化、总结湖湘文化,我为什么非常乐于做这个事呢,也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有些失去就永远回不来了,它只能在梦中只能在图片中,在老年人的回忆中。所以我在长沙编了12本书,叫《长沙历史文化丛书》,这些书就是告诉我们干部,这个城市是个文化的城市,有很多东西去了就不再回来了。连街道、连招牌、连格局都是文化,这些文化要把它保留下来,或者是说要把它的样式、标本保留下来,这是应该做的。但是在这种大发展背景之下,急功近利的思想、急于求成的思想、物质主义的思想,都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很难过的。

那么“急所”在哪里呢?实际上还是教育,文化传承要从小孩子做起,人长大了没有文化,你跟他说就是对牛弹琴,说不通了。我们湖湘文化研究会专门编了一本书,叫《湖湘文化读本》,跟长沙一中一起编的,将来湖南的小孩子要知道自己的家乡,要知道自己家乡这些了不起的人。《湖湘文库》的出版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我跟宣传部的同志建议过,社科联的同志要做一点《湖湘文库》的解读宣传,现在一些《湖湘文库》的书都出现在旧书摊上了,非常可惜,700多本,有好多人都不知道,没有研究。我们好多湖南人对湖南优秀的人不了解,他知道歌星,却不知道我们湖南出过这么多了不起的人。但不要怪孩子们,首先党政的官员们要懂历史文化,要爱历史文化。文化力软实力也是国力,文化力软实力也是我们湖南人的竞争力、创造力。地域文化对一个地方来讲是一种资源,一种精神资源、一种道德资源,这个要很好地用起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石凌炜]

标签:湖南 郑佳明 暴风雨

人参与 评论

新闻图片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