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沙历史街巷古道巷:微缩版的“城市博物馆”


来源:红网

原标题:古道巷:微缩版的“城市博物馆”已纳入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的大小古道巷,正在经历“古道巷有机棚改”。作为城市的“旧面孔”,

原标题:古道巷:微缩版的“城市博物馆” 

49241575654416687.jpg

吊马庄1号予园,大门是双重门框。组图/记者伍婷婷

38341575654416703.jpg

南倒脱靴巷3号朱宅隔壁的公馆大门,竹条和钉子装饰门板。

17321575654416703.jpg

磨盘湾巷10号旁的红漆木门,装饰精美。

15921575654416703.jpg

通往大古道巷的流水沟巷里偶有卖气球的经过。

1131575654416718.jpg

去大小古道巷,不管从黄兴南路步行街进入还是蔡锷南路进入,都要穿越时空。一边是喧嚣都市,拥挤人潮,一边是破旧街巷,冷冷清清。强烈的反差,让人见到城市的不同面孔。

已纳入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的大小古道巷,正在经历“古道巷有机棚改”。作为城市的“旧面孔”,它的模样只能依靠那些蜿蜒曲折的街巷,带着城市印记的街巷名,还有那些未来得及卸下的旧门板、不同时期的广告牌等零星拼凑。周边的高楼大厦渐渐淹没了这些蛛丝马迹,现在的大小古道巷,更像座微缩版的“城市博物馆”,收藏着时光的故事。

踏进这条街,请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因为每一个纹理里都埋着老长沙的秘密。   

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长沙报道

口语化地名深藏长沙历史密码

天心区城南路街道“古道巷有机棚改项目”的范围东起蔡锷南路,南至城南西路,西至黄兴南路步行街,北到大古道巷与芙蓉区接壤。这个近似梯形的“包围圈”里,除了大小古道巷,还有很多街巷密布,其中就有不少口语化的街巷名。名字看似随意,却包含着长沙街巷取名的“潜规则”。

长沙城门未拆毁之前,南门右侧第一横街为晏家塘,第二横街为小古道巷,第三横街为大古道巷、善化县学宫、鸡公坡、善化县署、善化城隍庙,它们都是平行的街巷。12月第一天,穿过黄兴南路步行街踏入老巷,虽然街巷布局仍在,但是早已面目全非了。

大小古道巷是两条近乎平行的巷子,它们的命名都跟古道观有关。大古道巷西起黄兴南路步行街,东止蔡锷南路(东边一段为县正街),因旧时古道观“洗药庵”而得名。这里一直流传着“药王”孙思邈隐居长沙的故事。传言,他当时在这里洗过药,后人为了纪念他建起了“洗药庵”。可惜洗药庵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被毁,只留下大古道巷的巷名。遗址在原大古道巷小学,校内“洗药庵”的留痕“洗药井”,也在1964年被废。东止磨盘湾的小古道巷则因古道观“南岳行宫”得名。在坡子街火宫殿未出现之前,南岳行宫是长沙百姓祭祀火神的主要场所。那时,凡与火有关的行业,如陶瓷、冶铸、糕点、铁匠、鞭炮、烟花、砖瓦等业,每年农历春节和六月二十三日祝融大帝诞辰之日,他们都要邀请戏班来南岳行宫唱戏谢神。但香火旺盛的古道观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如今,只能在一些古迹牌上看到痕迹。

长沙很多街巷名都以姓氏命名,在“古道巷有机棚改项目”范围内,西起南门口、东止朗公街的晏家塘就以“晏”姓池塘命名。晏家塘在清嘉庆《善化县志》县城图上就出现了,后来又有晏家塘横街、晏家塘直街。晏姓并不多见,而一条街却以此姓命名,应该是一个颇为励志的家族故事。下午的晏家塘看起来颇为冷清,但历史上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清代湘军将领曾在此建造私家园林,民国时期这里还有过茶馆和煤灶铺,慈云庵等庙宇也曾坐落于此。

在大小古道巷周边,还留存不少老地名。跟小古道巷相接的磨盘湾是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因为形似磨盘而得名。跟它紧密相连的“一步两搭桥”同为唐代护城河所经之地,但护城河上有两座并列的桥,间隔仅一步之遥,这里街以桥命名。再往东是“高码头”,它也是唐代护城河经过的地方,因地势较高,以“高”字突出。现在这条曾经的护城河上,“一步两搭桥”的街巷名已经消失了。

除了这些街巷名外,跟磨盘湾巷相连的南倒脱靴巷和吊马庄据说与三国时期关公战长沙相关。更有趣的是“出入是门巷”,这条巷子西接大古道巷,东至东文庙坪,“是”是“这”的意思,“出入是门”字面意思就是“从这个门进出”。这个有个性的名字跟善化县学宫有关。因为原善化县学宫的正门,即西门,面向现在的化龙池,平日紧闭,出入学宫必须走侧门,也就是面向现在大古道巷的南门。因此,这条直达东文庙坪的小巷就成了出入是门巷,且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这里还有诸如流水沟这样的小巷名,它夹在大小古道巷中间,是旧时长沙“八大公沟”之一,也曾是下等妓院所在地。如今,除了能看见一块蓝色的“流水沟”门牌,周边再没其他痕迹可寻。

“门”的“博物馆”

穿梭在古道巷有机棚改的街巷里,就像出入一个建筑“博物馆”。从晏家塘的几栋红砖八角楼到南倒脱靴巷的公馆,再到磨盘湾巷的几座石库门建筑、吊马庄的予园等,建筑风格各异,但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它们的门。

如果说建筑是一本书,大门就是它的封面,不但能反映屋主的财力和官阶,还能看到屋主的审美情趣。徜徉在这些建筑之中,有时候遇见由竹条、钉子装饰的板门,让你抑制不住地想拍照打卡。有时又是用木条装饰带小孔的板门,还有时候是颇为考究的隔扇门。门有的敞开,有的紧闭,不管怎样都让人遐想,门背后隐藏着怎么样的故事。门的存在不但没有挡住好奇心,反而让好奇心加重,一探究竟的想法不断在大脑里盘旋。

从黄兴南路步行街进入晏家塘,最先进入视线的是晏家塘100号的那栋红砖八角楼。从远处望去,它有着漂亮的坡屋顶,年代感极强的红砖,在周边普通房舍的映衬下十分别致。凑近看,这是栋红砖青瓦的两层楼房,一楼层高达4米,里边有十几间正房,楼后有杂屋相连。去八角楼参观那天,住户不在家,附近居民介绍,这栋楼有70多年历史了,最初屋主是一国民党军官。这栋宅子先后做过长沙市南区政府办事处、长沙市文化局电影胶片发行站,上世纪七十年代成了文化局下某单位的职工宿舍。这栋外形保存完好的房子,楼下空间已经做了改造,一楼的大门只是两扇普通的红漆木门,看不出特别之处。“以前楼外用围墙砌了院子,对着晏家塘有两扇大厚木门。”居民陈先生说道。如今,八角楼正在有机棚改中,外面砌了镂花的红砖墙,栽种了竹子,却仍感觉不到勃勃生机。缺少了人间烟火,总感觉少了生气。

在晏家塘,除了这栋八角楼,混在“塑料一条街”的中间还有栋同时期的公馆。这栋两层红砖结构的房子,形式较为普通,像筒子楼,只是右侧的门稍显厚重,似乎能看出房主并非普通人。“这也是国民党一军官的私宅。”在这里住了十多年的肖先生说,这附近同时期的老房子有三栋,从讲究程度上看,应该八角楼的房主更富有。

穿过晏家塘小巷进入南倒脱靴巷,在倒脱靴巷3号朱宅隔壁,一栋青砖瓦房吸引路人驻足。这栋房子占地面积很大,厚重的石库门框下,漆黑板门紧闭,只留下白色粉笔写出的用水吨数。这是扇很考究的板门,门上用竹条和钉子镶成圆形,就连门槛处都用竹条嵌出多边形。虽然已经看不出图案式样,但足见房主的用心。“板门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包竹条或者木条,王府大门则包铁皮镶铜钉,一般对外,有一定结构力,做防御用。”古建爱好者凌翔介绍。从这里拐入磨盘湾巷,同时期镶嵌竹条和钉子的板门不少。“这些房子应该跟南倒脱靴巷公馆同时期建成,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房子,它们的房子都很相似。”周边居民推测。

进入磨盘湾巷10号,在转角处遇见一扇红漆木门,相比厚重板门,它看起来颇为秀气。这扇木门斜对着道路,应该是对外开的大门。门上装饰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重点。“这是隔扇门,上部是花心,中间为绦环板,下部分是裙板,它很精美,没有防御性,一般不是对外的大门。”凌翔说,隔扇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构件之一,从民居到皇家宫殿都能看到它,但它主要用于院落内,明清时期最为常见。而这隔扇门出现在磨盘湾巷且为外开大门,不知道它曾经历了什么?或许它本来就在这里,只是被搬离了原属于它的大院落。

继续沿磨盘湾巷往东,左侧吊马庄1号予园立在一片荒凉中。这栋红砖公馆是民国时期名医刘建勋的旧居,建于1945年,取名“予园”是为了纪念他父亲刘贲予。公馆为红砖平房,小青瓦,坡屋顶,中为厅堂,四角为伸出的厢房,呈对称形式。它既有现代简约风格,又带着些许折中风格。公馆最有特色的是大门,它由双重门框组成,外门框为砖砌拱顶突出;内门框用花岗石建造,三围凿有线条。在大门两旁挂着“流水带花穿巷陌,归云拥树落山村”的对联。前去探访“予园”那天,它大门紧闭,但透过门缝,仍清晰看到院内的葡萄藤和空地里栽种的花草。

“箱包一条街”已成历史

雨后的大小古道巷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甚少有人来往。若不是无意间推开大古道巷一扇破旧的木门,看到很多箱包广告牌,大概作为外来的“长沙客”,谁也不知道这里就是曾经名气很盛的箱包一条街。二十年前,它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现在隔壁的步行街。

从县正街进入大古道巷,周边改造正在进行,两旁店铺的玻璃橱窗落满灰尘,有些店铺干脆关了门。巷子里的房屋基本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现在因改造拆了部分,曾经密布道路两侧的箱包店铺也消失不见,街巷更加安静了。行至街道中间位置,我看到一扇古旧的铜环板门,出于好奇推门而入。这是一栋老式民居,天井、阁楼、墙壁上放满了不同形式的箱包广告,卖箱包的,修箱包的,还有专门为箱包换拉链的,这些广告蒙了厚厚的灰尘,显然,已经很久没人问津了。“这些广告牌就是箱包一条街时的广告,现在没用了,住户拿来隔垫东西。”旁边住户张先生拿起其中一块广告牌放在门缝处挡风。

作为长沙古老街巷,这里曾是南门右侧第三横街,旧时靠化龙池出口的两边店铺林立,其中店铺最多的是古玩、字画店,长沙城最有名的徐永盛古玩店就位于大古道巷口。此外,木屐、油鞋店也沿街分布,逛街的人络绎不绝。与之齐名的小古道巷当时却以经营刀剪、古玩者居多,著名店铺有董同兴刀剪店、叶顺发古玩店等。它们都陆续发展成商业街,但那时,大小古道巷仍以住家为主。改革开放后,街巷里的商店形式渐渐多起来,这里不只拘泥于字画、木屐,开始出现一两家服装店。到1995年,出现做箱包生意的门店,这时候,箱包生意红火,大家学着开店,这里不自觉形成了箱包一条街。“那时候几乎都是卖箱包的,逛街的人很多。”开照相馆的李女士记得自己2000年开店时,这里很热闹。但2011年,这里开始拆迁,集中经营箱包的店家陆续退出,大小古道巷又回归平静。

而今,大小古道巷里,店铺多为糕点、水果摊、快餐、宠物店等,几乎看不见箱包店铺的踪影。以前在街边摆摊修箱包的摊子也只有一两家,“生意不好做,有人要修东西就打我电话,我也不常守着摊子。”修箱包的庞师傅说。

但有意思的是,当大小古道巷发展成箱包一条街时,它的“邻居”晏家塘街巷也紧跟着发展成塑料制品和小家电一条街。箱包生意不再,晏家塘这边的塑料制品和小家电生意仍在维持。“我在这里开了十几年店了,老顾客多,生意还行。”卖塑料制品的赵女士笑着说。

街巷繁华不再,却有温情常驻

大古道巷繁华不再,人和人之间的温情依旧。

探访大古道巷那天,古道巷有机棚改正在进行,脚手架,挖开的下水道,坑洼的路面随处可见,街巷全然不是以前的模样。为了找寻出入是门巷,我反复走错几条巷子,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听到问路,驼着近乎90度的背过来带路。为了不麻烦她,我选择婉拒,但她仍然不放心,挪动颤巍巍的身子走向前。“出入是门左转就是东文庙坪,这条小巷子没很长,我就住在旁边。”她一边带路一边指着旁边的无名小店,那是她常去的地方,怕我有负担,硬是说她就为了去店里玩,顺路带我。告别老人,循着她的指路走到接近东文庙坪的转角,当我回头时,只见她根本没去店里,而是很艰难地挪动身子往回走。那一刻,我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走出出入是门巷,重新回到大古道巷,遇到了一对年过六旬的环卫工夫妇,他们带着孙子一起扫大街。他们是湖北人,夫妻俩来长沙十多年,一直负责大古道巷的环卫工作。因为儿子儿媳上班没空带孩子,老两口只得带着8个月的孙子扫大街。他们每天早上六七点推着婴儿车出门,将孙子安顿在婴儿车里,轮流扫地。“老伴去忙活的时候我就来看孙子,她忙完她的区域回来替换我,我再去我自己的区域保洁。”张先生把孙子递给老伴,拿起扫帚走向他的保洁区。那天天很冷,怕孙子冻着,老两口每隔几分钟轮换一次。事情多的时候,他们根本忙不赢,这时,他们只能背着孙子做事。只有碰到大孙女放假时,他们才会稍微轻松些,因为这时带着大孙女去保洁区,她可以照看弟弟,老两口才能安安心心做事。“孙子一个多月大就这样跟着我们,习惯了。”说完,他又走向大古道巷,捡起行人丢下的果皮。孙子跟着他们扫大街虽是无奈之举,但这样的天伦之乐也让艰辛的生活满载甜蜜的幸福。

离开大古道巷,再次进入黄兴南路步行街,从寂静到喧嚣,恍如隔世。

[责任编辑:张桂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