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春鸣小记者专访杨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的时代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2019年9月24日下午3:45,刚给学生们上完两节课的杨雨匆匆赶往教师休息室,“让你们久等了。”她对凤凰春鸣小记者们说。

编者案:凤凰春鸣小记者公益活动,由凤凰网湖南频道主办。

它旨在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深入接触和了解社会的窗口,并提出了“扎扎实实做回记者,不走过场”的口号。为此,它精心设计了一套专业的活动流程,以保证每个小记者都有明确的任务,保证小记者们的采访报道尽量贴近真实的新闻生产流程。

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形形色色的小记者活动中独树一帜。

迄今为止,小记者们采访过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听他讲述“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故事;采访过“美女教授”杨雨,听她讲中国古诗词的故事,参观过中车电机,探寻了高铁“心脏”的秘密……你所看到的这篇报道,则是小记者们采访“美女教授”杨雨的成果。

这些故事,分布对应“文化传承”、“中国成就”、“时代精神”等宏大主题,是祖国下一代给新中国70华诞的特别献礼。

文|黄诗晴(华夏实验学校) 晏炜喆(华夏实验学校) 邓程(大同小学)

图|陈开来(大同小学) 张伦睿(华夏实验学校)

2019年9月24日下午3:45,刚给学生们上完两节课的杨雨匆匆赶往教师休息室,“让你们久等了。”她对凤凰春鸣小记者们说。

实际上,她比预约的时间早到了一刻钟。

杨雨是湖南长沙人,目前在中南大学担任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人称“美女教授”或者“才女教授”。

采访前三天,杨雨刚在长沙图书馆举办了她的新书《杨雨说词》的分享会。

她是《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特邀嘉宾,深耕唐宋词研究二十余年。通俗易懂的讲解,亲切知性的形象,为她赢得了一大批粉丝。

但对于她来说,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诗词,喜爱诗词,让经典走下阳春白雪的“神坛”,走进人们的日常,才是她的初衷。

而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如何让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走得更远,如何可持续的迈出国门,也是她正思考的问题。

杨雨教授接受凤凰春鸣小记者专访

法语“学霸”结缘中国古诗词

一名法语系的“学霸”成了如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对杨雨来说意义非凡。

2004年,获得资助赴法国进修时,杨雨还是一名法语老师。

但她与中国古诗词结缘的时间,要比她学法语的时间早很多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中国古诗词了。”她对凤凰春鸣小记者们说。

中南大学文学院成立后,杨雨为了最初的梦想,申请调到文学院当了一名中文老师,从此开始了对中国古诗词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凤凰春鸣小记者:您大学主修的是法语专业,并在2004年赴法国进修,但后来却一直研究中国古诗词,做这个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杨雨: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中国古诗词了,所以高考填志愿,我最想读的是中文系,法语系不是我的第一志愿,也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学习法语之后,我觉得我还是想圆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所以我才去考了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2001年,我博士毕业之后当了一名法语老师,后来中南大学文学院成立之后,我又申请调到文学院来当中文老师,所以这应该就是我自己在追梦的一个过程。

凤凰春鸣小记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您已经对古典诗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领域众多,您为什么独钟情于中国古诗词?

杨雨:这可能是一种偶然吧。最开始的时候,我喜欢李煜,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时,我就特别喜欢,是他带我走进了中国古典诗词这个领域。我从喜欢某一个诗人词人开始,喜欢他们的一首作品,然后到喜欢他们更多的作品,再到喜欢更多人的更多作品,就像你们喜欢某个主持人一样,你们也会想做个主持人,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培养自己主持人的各种素质,道理是一样的。

凤凰春鸣小记者:如果中国古诗词的研究之路有100米,您认为你现在走了多少米?您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接下来有什么样的规划?

杨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过程,是一代又一代学者不断把研究的道路延长再拓宽,如果现在只有100米的话,可能10年后就是120米了。我一直在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甚至还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将这条路往更加深远的地方去延伸,去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至于接下来的规划,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能够利用现在多种媒体传播渠道和形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外国人能够了解并且喜欢我们的文化;其二是在我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我自己的理论体系。

当然,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课堂上教好每堂课,跟学生保持最好的沟通状态,肯定也是我的使命所在。

杨雨教授与凤凰春鸣小记者合影(小记者从左至右分别是华夏实验学校张伦睿、黄诗晴,大同小学陈开来,华夏实验学校晏炜喆,大同小学邓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自2008年开始,杨雨教授持续在各大电视台开设讲坛、担任嘉宾,讲述她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诗词,似有升温迹象,部编本教材中,也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

这离不开杨雨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推动者们的贡献。

有人评价这一现象说:“无论对于个人还是这个民族,这都是一件幸事,对于个人来说,有利于养育浩然之气,提升文化素养,厚植爱国情怀;对于民族来说,则可以接续中国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凤凰春鸣小记者:如果能穿越到古代,您最想变成谁?为什么?

杨雨:如果能穿越到古代,我想变成欧阳修。

首先,他是苏轼的老师,苏轼终其一生都非常尊重他的老师,而苏轼是我的偶像,能够成为偶像的老师,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事情。第二,欧阳修是我所了解的古代文人里少数几个能把政治生命、学术生命以及文学创作生命进行融合的人,他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力,而且他还很可爱,经常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美好的或者有趣的事物。

但有一点千万不要学他——他是高度近视。

凤凰春鸣小记者: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绝大多数为男性,您以女性视角来理解中国古诗词,其中是否有一定难度?对于古诗词中性别视角的转换,您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杨雨:首先我承认性别差异,尤其在古代,差异会更加明显,但同时,人也都会具有一种普遍的共性,比如同样的性格、情感,比如说,无论男女,对父母的亲情是相通的,比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女性也能感受到同样的爱,爱的程度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表达亲情的作品理解起来没有太大问题。而在表达爱情方面,古代男性要工作,女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但现在不同,现在的女性也是要工作的,所以作为当代女性,去理解古诗词中的性别差异,其实更加容易一些。

凤凰春鸣小记者:中国古代涌现出了大批的爱国诗人,您在百家讲坛中也讲述了陆游、屈原等,您认为,屈原与陆游在爱国方面有什么区别?

杨雨:他们爱国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但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不同。

首先是表现形式的区别,屈原写的是楚辞,是他创造的一种文学体裁,他用当时的方言、音乐来进行创作,这是特定地域产生的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到了陆游的时代,文学体裁发展的已经非常丰富了,他可以写律诗、绝句、词、散文、游记,所以陆游可以灵活的驾驭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学形式。

另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对屈原而已,他的爱国只能一往无前,没有其他选择,而陆游相对而言更具有处世智慧,当他的理想遭遇障碍的时候,他在保持个人的正直和清白的基础之上,还可以暂时融入到另一种不同的生活状态,比如田园生活,比如研究中医。

屈原的爱国集中在政治领域,陆游的爱国涵盖了更多领域。

杨雨教授新书《杨雨说词》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最好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是历史的一部分,对当代社会的秩序和发展同样有借鉴意义,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可持续的迈出国门,也是当今的一大重要命题。

讲好诗词故事,对于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一次“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西对谈”活动中,杨雨曾表示,她愿意用跨文化比较和跨语言交流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求同存异地区展现中国诗词之美,在比较中向世界展示中国诗词和中国故事的独特性与普适性,用好故事的形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影响到更多的人。

凤凰春鸣小记者:古文和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精粹的凝结,但它距离我们有上千年的距离,我们00后为什么还要学习它们?

杨雨:古文和古诗词与我们在时间上的距离,远的有两千多年,近的只有一两百年,但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只有现在而没有过去,不去了解过去,就不可能理解现在,而我们的过去,就是用古文用诗词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如果你不去读这些古代的诗文作品,又怎么了解你的过去呢?

就像一个人想画好画,就一定要从以前的优秀画家哪里汲取养分。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凝聚了那个时代人们最精英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是可以给我们现代人很多启示的,前人记录的经验我们都学习了,然后我们才能够创新,这样一代代的流传,所以人的智慧在进步,社会也在进步。

文学也是这样的道理。

凤凰春鸣小记者: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保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如何用年轻的血液和活力去激活传统文化,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雨: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就是包容和开放的,而且我们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比如汉朝人在丝绸之路上就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文化的交汇,后来唐朝的文化与汉朝又不同,原因就是中国文化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然后跟自己的文化进行一些化合反应,产生一些新的元素,我们的文化也在不断往前推进。比如唐朝时,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于是出现了“诗佛”王维,他的诗里有很多佛教文化的体现。

所以,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不断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同样可以丰富、推进我们的文化发展与进步。

凤凰春鸣小记者: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您认为中华文明与文化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杨雨:在这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能够走得更远,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传播方式,我们现在有发达的媒体传播手段,有不同的传播形式,传播范围会非常广,影响力也难以估量。

不久之前,我跟英国BBC的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聊天,他还是个历史学家,专程来中国拍杜甫的纪录片。我问他:你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要拍一部杜甫的纪录片呢?他说,他以前拍过一部讲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纪录片,为此专门了解了中国历史,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他对杜甫产生了感情,于是想专门为杜甫做一部分纪录片,讲述他的一生。

所以啊,只要能被人所了解,中国文化甚至可以对有文化障碍的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以前的传播只有报纸,还都是汉字的,现在不同的,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语言也多样化,外国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广泛的去了解中国文化了。

其实我觉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的时代。

[责任编辑:燕文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