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933年 长沙苏广业改名百货业


来源:潇湘晨报

百货业原称苏广业,因清末百货商品大部分依赖江苏、广东等地输入而得名。咸丰、同治年间广货的来路大多由韶关转运郴州,再由郴州以民船直达湘潭,长沙商人再从湘潭批发而来。光绪以后,湘潭中转贸易中心地位已经衰落,广货来长不再由湘潭中转。苏广货逐渐走俏省城,红牌楼一带开始有专营苏广货的商店。

原标题:民国那些事

1933年,长沙苏广业改名百货业

百货业原称苏广业,因清末百货商品大部分依赖江苏、广东等地输入而得名。咸丰、同治年间广货的来路大多由韶关转运郴州,再由郴州以民船直达湘潭,长沙商人再从湘潭批发而来。光绪以后,湘潭中转贸易中心地位已经衰落,广货来长不再由湘潭中转。苏广货逐渐走俏省城,红牌楼一带开始有专营苏广货的商店。

苏广业公所向日洋行维权而威信大增

1884年以后,洋货渐入长沙,苏广杂货店开始兼营洋货,以八角亭、红牌楼、坡子街一带最为集中。同年,行业中魏桂松、李瑞阶等人首倡集资,在青石井创立苏广业公所。1912年,公所曾就日本大石洋行因退货纠纷打伤裕昌祥洋货号店员一事,出面交涉,报请湖南督署,据理抗争,最终迫使日本洋行赔偿全部医药费,并罚酒席60桌,鸣鞭炮20万响,向公所赔礼道歉。苏广业公所因而威信大增,随即再次集资,在药王街另购三进铺房一栋,改名为“苏广业同业会”。

1904年长沙开埠后,洋货蜂拥而至,苏广业迅速发展,到1913年,长沙苏广货店达300家,资本雄厚,大店约有10万~20万银两,小店也有5万~6万银两。其中,经营批发的有“和记”、“始茂隆”、“永安福”、“同和美”、“美利”等,经营零售的有“吴大茂”、“华昌”、“太平洋”、“怡昌”、“德昌”等。英、德、日等国外商在长经营百杂货的洋行也不少。1914年欧战爆发,西欧各国外商先后回国,苏广业各店趁机购进洋行大批存货,如吴大茂针号、永安福洋广货号分别低价购进德商礼和牌钢针和颜料的全部存货。不久货源枯竭,价格上涨数倍,“吴大茂”、“永安福”等不少店铺因此发了一笔“洋财”。

从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一直到九一八事变,10余年间长沙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抵制洋货、振兴国货浪潮,许多专营洋货的洋货号转为经营国货。真正的苏广国货大量进入长沙,繁荣了长沙市场。

批发名店“大德昌”抗战时都未受影响

1929年,苏广业学徒出身的林绍元七兄弟集资一万二千银圆组建的“大德昌”百货号成为当时经营国货的批发名店。“大德昌”进货地区以沪为主,汉、穗次之。林绍钧、林绍奇驻沪坐庄采购,店庄之间信息灵通,总店每天将长沙走销行情、银根松紧、汇水涨跌等情况通报沪庄。沪庄则每日将市场动态、赊销期口、新品采样、厂商变化等情况回报。多方预测,看准行市,适时批进。上海厂商对“大德昌”十分信任,凡所要之货,无论品种、数量、价格、时间均按合同或口头承诺执行。

“大德昌”经营方式灵活,一切为招揽客户着想。大小百货分店经营,大百货号设在臬后街,小百货号设在朝阳巷。商品分针织品、棉织品、钢精(铝)制品、搪瓷制品、玻璃制品、日用化妆品、钟表、胶鞋、五金、热水瓶、小百货等,与今日百货商品经营范围无异。花色品种多达数千种,交易不论大小,一视同仁。商品可降低起点,拆零供应,同样按批发价优待。小百货按九八折供货,以招徕省内各县、本城同行、店铺摊贩、挑脚商担各路生意。薄利多销的策略使“大德昌”生意越做越大,到1936年股金增值10多倍。1944年长沙沦陷,许多百货号因辗转流离,损失惨重,而“大德昌”却高人一筹,竟能在辗转途中,将存货全部脱手,换成黄金美钞,以致抗战胜利后威风不减当年,店铺增至4个,还在司门口新建了门面,改牌大新商场。1951年转入公私合营湖南企业公司。

国货陈列馆开业对振兴国货影响甚大

1932年国货陈列馆开业对振兴国货影响甚大。1933年后,上海化学社、家庭工业社、华丰搪瓷厂、正泰橡胶厂、大中华橡胶厂、上海中国百货公司等厂商纷纷来长设立推销处和分公司,或委长沙商店经销。

大五洲百货店经销上海三友实业社全部产品;太平洋百货店总揽天津东亚毛纺厂在湘经销权;大德昌百货号总经销广州五羊电池和上海ABC衬衫;裕阜长百货号经销广州棕榈香皂等。至此,苏广杂货号和洋货号纷纷改名为百货店,苏广业也改名为百货业。

到1934年长沙百货业共有店铺259家(不包括夫妻店),从业人员2110人。其中批发24家,年营业额1140万银圆;零售店235家,1730人,年营业额l140万银圆,大小批零号店均皆获利。1938年,长沙百货业进入鼎盛时期,“大德昌”、“大五洲”、“裕阜长”等大户,年营业额均在百万银圆以上。到20世纪50年代初同业登记时,长沙共有百货店333户,从业人员1446人。

文/陈先枢黄启昌

[责任编辑:杨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