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洞口为何成为“宗祠之都”


来源:潇湘晨报

从长沙出发去往邵阳洞口县,在沿途的高速公路上,总能看到关于“铺”的地名。 快捷的公路完全取代了艰辛的湘黔古道,地名却终于保存下来。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是一条通往湖南西部最为便捷的陆路路径,翻过罗霄山脉的江西移民,有的选择一路向西,沿着这条古道踽踽前行。到达洞口隘,面对巍峨的雪峰山,他们再次面临选择,是继续西行,还是在此停留。在清朝雍正完成改土归流之前,“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让继续西行成为一种冒险,许多人在洞口暂居下来。这块肥沃的湘中盆地,安抚了他们躁动的心,他们决定暂时结束漂泊之旅,在此定居,生息繁衍。修建祠堂,兰陵郡、天水郡、太原郡……祠堂记住了他们久远的故乡,他们在族谱上庄重地写上,来自江西××。在洞口这块土地上,移民们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原标题:美哉!洞口为何成为“宗祠之都”

从长沙出发去往邵阳洞口县,在沿途的高速公路上,总能看到关于“铺”的地名。 快捷的公路完全取代了艰辛的湘黔古道,地名却终于保存下来。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是一条通往湖南西部最为便捷的陆路路径,翻过罗霄山脉的江西移民,有的选择一路向西,沿着这条古道踽踽前行。到达洞口隘,面对巍峨的雪峰山,他们再次面临选择,是继续西行,还是在此停留。在清朝雍正完成改土归流之前,“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让继续西行成为一种冒险,许多人在洞口暂居下来。这块肥沃的湘中盆地,安抚了他们躁动的心,他们决定暂时结束漂泊之旅,在此定居,生息繁衍。修建祠堂,兰陵郡、天水郡、太原郡……祠堂记住了他们久远的故乡,他们在族谱上庄重地写上,来自江西××。在洞口这块土地上,移民们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每一代人,都曾抬头凝望那巍峨的祠堂。鼎盛时期,洞口据说有300多座祠堂,而据1986年统计,洞口的姓氏也不过299个。相比于精致的汝城祠堂群,洞口祠堂规模十分宏大。大气磅礴的宗祠,托起了一代代人最朴实也最辉煌的梦。

洞口为何这么多规模宏大的祠堂

“外省人怕湖南人,湖南人怕邵阳人。”邵阳人好斗、抱团,这似乎有“地图炮”的嫌疑。不过,在历史上,喜欢在外经商的邵阳人,依靠着这种性格特质,成就了有名的宝庆商帮。曾经处于汉苗杂处的邵阳,长时间处于战乱之中,宗族,无疑给迁入此地的汉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也让他们在外经商时能够抱团取暖。

位于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历史上曾是“西控云贵,东制长衡”的军事要地的洞口,在与“蛮”的拉锯之中,始终处于汉苗瑶对抗的前线。据《洞口县志》记载: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武冈县设三门寨(今山门镇)和硖口寨(今城关镇),重兵防‘蛮’”。清朝入关,明将高启龙领兵驻硖口寨对抗清军;康熙五年(1666年),罗翁山瑶族举兵反清……战乱与动荡,促进了洞口宗族的形成。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发生轰轰烈烈的“大议礼”事件,作为旁支入继大位的朱厚熜,坚持在皇室家庙中祭祀自己的生父母,进而对大明礼制做出一系列重大改变。这些复杂而琐碎的礼制变革中,对地方社会的最大影响是允许官绅模仿皇家家庙,建立祠堂和祭祖,进而允许各支同姓宗族联宗祭祖,在明代前期,这种地方构建超越家族的共同体是不被允许的,皇帝诏令下达,地方官绅纷纷建立自己的宗祠,大修家谱,宗族意识形态开始向地方社会扩张和渗透。

但是,这能够解释为什么洞口在明清是大范围修建祠堂,却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洞口的宗祠大部分规模宏大,例如保存下来的高沙镇曾八支祠,占地13000平方米,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宗祠,美轮美奂,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修不成。

△洞口王氏宗祠戏楼“宝鼎”,据说只有出了皇帝的姓氏,宗祠才能建戏楼

洞口地阜物丰,“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和庄园”,此处水土肥美,气候适宜,号称“雪峰山下的小粮仓”。 战时的军事咽喉之地,在和平时期,就成为通往西南的交通枢纽,也成了商品的集散地。清至民国时期,湘黔古道上的“宝庆(今邵阳市)——硖口(今洞口县的洞口塘)——洪江(今怀化市的洪江)”,成为“烟银特货”运输专用通道。烟即鸦片,银即银元,鸦片从云贵产地在洪江集中,再从洞口运宝庆、长沙等地,在光绪《武冈乡土志》中,我们发现,当时的武冈原本就种植鸦片;银元则从宝庆发往洪江,流往西南各地。“烟帮”、“银帮”均在硖口交接,故硖口设关驻兵把守,又设厘金局,因而有“衙门前”、“税门前”的旧称。而高沙镇在旧时叫做高沙市,盛产布匹和杉木,汉代已成集镇,历来是湘西南人文盛地、交通枢纽和最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有着湖南省乃至南方最大的仔猪、种猪、中猪产销基地,也是著名的米市。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洞口商贾巨富,规模宏大的祠堂,也就不难理解了。

江西移民在洞口形成赣语方言岛

赣方言占领了几乎整个湘东地区,意想不到的是,隔着一大片湘语区,在绥宁和洞口出现了一个赣语的方言岛,江西人把乡音也深深地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其实,洞口的移民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东汉桓帝(151年)时,派官驻守都梁镇苗,汉族人逐渐进入县境,北宋末年,为避金乱,汉族大批南迁,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来自于北方中原地区。后经元末和明末清初的战乱,闽、鄂、鲁、豫、皖、赣等地汉人迁入,当地的瑶民、苗民被迫进入雪峰山。 据《洞口县志》记载的有谱可查的23个姓氏源流中,有刘、李、砚、杨、许、袁、黄、曾、谢、傅、彭、廖12个姓氏来自于江西。而洞口更多的姓氏是在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之后迁入的(清代以前迁入137个,民国和建国后迁入的有162个姓氏),与那场波澜壮阔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无关,单从洞口姓氏的源流来看,江西人并不占优绝对优势,而且欠缺将洞口改造成赣语的方言岛的力量。

△金塘杨氏祠堂被认为是雕刻最为精致的祠堂。图为祠堂石猴柱础

繁衍生息的能力,是江西移民能够迅速“占领”洞口的重要原因。从族谱上来看,当时的江西移民少有群体性的迁徙。但是在洞口的数百年时间里,江西移民迅速成为洞口的大族。“洞口萧姓现在大概有9万人,占到洞口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加上家属有14万人左右。”萧氏宗祠的族老萧水林告诉我们,萧氏是洞口最大的姓氏,人口数量排在前列的王姓、杨姓、曾姓、傅姓等都是江西移民,可见在人口数量上,江西移民在洞口占据着绝对优势。洞口成为赣语的方言岛,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古代社会里,一个家族的繁衍生息与其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富裕家族无疑意味着掌握着更多生育权。善于经商的江西移民,很快能在异乡谋得生计、发家致富。光绪《武冈乡土志》记载:“造作器无奇巧取坚浑备用,其实木工只稍精细者多自江右,其余瓦工铁工皮工,亦出新化邵阳,本土绝少。”、“凡市镇数处列肆多者八九百家,少数十家,本城二三千家所集之货多盐米布帛区便日用……药材绸缎洋货资本充裕者则邵阳上湘江右人居多。”可见,江西的移民早已经成为当地商业的重要的力量,依靠商业迅速成为当地大族,也就拥有了更多的生育机会。除了生育繁衍,在合宗修谱的浪潮里,不少小姓攀附大族,甚至改易姓氏,这也是大族迅速壮大的原因。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责任编辑:杨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