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古代湖南的科举之路:从从“破天荒”到人才辈出


来源:潇湘晨报

在今天的周南中学,曾经有个私家园林蜕园。有一个闻名古今的故事与这里有关。刘蜕,唐宣宗大中四年( 850 ) 中进士。在此以前50年里,湖南地区虽每年有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 破天荒进士"。

原标题:古代湖南的科举之路:从从“破天荒”到人才辈出

△图中进士数量根据现有行政区划所统计。 原始数据来源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伟然《历代湘籍进士的分布》。 因行政区域变更,数据统计可能会有偏差。

在今天的周南中学,曾经有个私家园林蜕园。有一个闻名古今的故事与这里有关。刘蜕,唐宣宗大中四年( 850 ) 中进士。在此以前50 年里,湖南地区虽每年有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 破天荒进士"。

一门三进士的养成路径

科举史,湖南算不上灿烂,据萧源锦先生《中国历科状进士人数统计表》所统计出的中国历代进士,共745榜106855人,而湖南只有2367名(数据来源:湖南教育简史),这样算来,茶陵的陈光问一门三进士,在湖南,并不多见。

陈光问是茶陵史载的第一位进士,生于公元832年,作为一个博取功名的举子,实在是没有赶上好时候。唐朝还没有完全摆脱前朝察举制的影响,所以,虽然科举已开,还是讲究推荐、门第的,所以王维也会去为公主弹琵琶。唐朝289年间,湖南只有25位进士。除了长沙人欧阳稚是开元十八年(730年)及第外,其余都在永泰元年(765年)后,这是安史之乱北人南迁的影响。而五代的四个进士都来自于湘南,三名是郴州人,一名是道州人。湘江上游的湘南,因为秦汉经略岭南而成为了重要的交通线,开发早于其他地区。

在唐朝,湖南人考进士实在太过艰难,陈光问自17岁从潭州迁到茶陵后,就在灵岩石窟开设私学,一边教学,一边准备科举考试,据说,为了节约灯油,以月当灯。尽管如此,等他中进士时,已经是69岁的老人了,也就是说,他考了52年,才进士及第,而在这一榜中,陈光问还不算年纪最大的,还有73岁的曹松、70岁的刘象,与他同岁的柯提和郑希颜,五个老人被称为" 五老榜"。可惜的是,时局不稳,年岁已高,他只能放弃了这次出仕的机会,重新回到了灵岩教书育人。

他的孙子陈可伊就比他幸运得多,赶上了好时候,北宋建立后,重文轻武,统治者极力提倡科举,陈可伊及第的那一年是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对,就是那个亲自为科举代言的皇帝,宋真宗,为了激励学子们积极投身科举事业,他特意写了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极具吸引力。两宋共举行118次科举考试中,湖南考中进士908名,虽然在全国范围来看,相对落后,但是相比于唐朝已经有了明显的飞跃。在考取进士后,陈可伊悉心教导儿子陈延凤,儿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也考取了进士,而且" 政治有声"。宋代湖南的进士主要集中在湘江上游的永道地区,其中道州195名、永州172名,居于一、二位。唐宋时,永州是官员贬谪的主要放逐地,柳宗元、苏轼、黄庭坚、胡安国……这些被放逐的文人,也承担了教化边地的责任,而本地区周敦颐一门七进士的事迹,和他思想学说的确立,起到了模范作用。

南北分闱,举人进士录取增加明显

元初不重视科举,直到1315年才开科取士。元朝共进行过16次进士科考试,湖南进士数量100 人左右。虽然元朝的科举中,湖南中进士的人数不多,但是横向比较,湖南的进士总量占汉族进士的1/6以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事,进士主要集中在湘东,茶陵、浏阳、攸县一带。湘东地区邻近江西,在宋元时,江西就开始向湖南湘东移民,这个阶段的移民一般以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为主,移民修建书院,带动了当地的文化。

明代湖南隶属湖广省,湖南士子必须到武昌参加乡试,在明朝举行的86次科举考试中,湖南共考中459名进士,排名全国倒数第三位。在进士空间分布上,长沙( 明朝长沙府辖11县1州:长沙县、善化县、湘潭县、湘阴县、宁乡县、浏阳县、醴陵县、益阳县、湘乡县、攸县、安化县、茶陵州) 、岳阳、常德排在前三位,长沙、岳阳是因为明代人口增长,洞庭湖开发,而常德的崛起则得益于明代对滇、黔的开发,常德恰在军屯、民屯迁移路线上。

湖南士子必须到武昌参加乡试,这就意味着,湖南离考场有一两千公里,参加乡试,要提前出发,做好风餐露宿,甚至是葬身洞庭的准备,阻碍了湖南人应试的热情,而且遇上风雨天气,就有可能耽误了考试时间。于是,湖南的学子们开始大声疾呼,要求两湖分闱,在湖南设立考场,湖南的官员也加入进来,不过,这场疾呼时间长达近20年,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才获得批准,第二年,在湖南举行了乡试。

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伟然在《历代湘籍进士的分布》一文中统计,清朝,湖南考中进士708人。清朝进士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中长沙府进士人数高达238人,排在第二位的衡州,只有73人。清朝后期,长沙开埠,成为湖南对外贸易中心,南北分闱,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兴起,让长沙成为科举重镇。

南北分闱的效果显而易见,据光绪《湖南通志》统计,从顺治到康熙南北合闱的78年里,湖南录取的举人人数只有326名,平均每年4名;而从雍正二年南北分闱到乾隆六十年的72年里,湖南所取中的举人人数为1610名,增长到每年22名。湖南取中进士的人数,顺治九年至十八年10年间只有23名;康熙三年至六十年58年间,只有42名。而雍正元年至十一年的11年间,就有41名,乾隆元年至六十年60年间,有135名,较康熙年间增加了三倍多。

[责任编辑:谢扬烁]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