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眼观湖湘|手工艺人和互联网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一个带有市场经济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计划。

凤凰网湖南讯(文/袁树勋)55岁的益阳桃江人危禄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的传承人。

眼下,他在筹划一件有趣的事:借助网络直播,教北京的孩子们动手体验这门古老的技艺。

危禄绵

所谓“小郁”,是折弯变形之意。选取合适竹材,用火烧烤软化后,再加力使之弯曲变形,达到制作所需的形状。

益阳是“竹乡”。手艺纯熟的匠人,能把竹杆和竹枝桠“郁”成各种复杂的造型,譬如木桶圆弧形的把手、竹椅波浪状的扶手、柜子上婉转起伏的饰花。

这些充满工艺之美的器物,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续存了上千年。

危禄绵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年轻的时候,他创办竹艺厂,做“大件”,竹桌、竹椅、竹柜、竹沙发,盈利尚可。人至中年,手艺愈发精湛,他却发现时代变了。

现代化的家具厂携流水线生产之利,用更低廉的成本、更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设计,迅速占领了市场。危禄绵用刀、剪、锯、刨雕琢出来的产品,越发销路不畅。

这几乎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遇到的共同问题:当一门古老的技艺远离现代生活后,如何让它存续下去?

这座竹制景观台,花了危禄绵一年时间。它代表了中国竹艺的高超水准,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却有些遥远

作为一个生意人,危禄绵知道,最好的办法是让它重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设计出了一些新的产品。比如,竹制的车内挂饰,取“竹报平安”之意;再如,竹制的手机支架,轻便实用,又颇有古意。

今年9月,危禄绵到济南参加第五届“非遗”博览会,遇到了北京一家教育杂志社的负责人。

这家杂志社,致力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推广工作。负责人发现,竹制手机架作为小学生的手工课作品,很合适。

做一个手机架,花心思的地方,在于支架部分的制作。要把竹枝桠浸水,放在酒精灯上烤,再适度用力,把它弯曲成圆弧形。说难,工序挺简单,说易,确实得花些耐心,倒很符合孩子们的心智。

竹枝桠火烤弯曲的过程,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小郁竹艺”的核心部分。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引申出丰富的中国竹文化。让孩子们亲手参与体验,寓教于乐,确实挺合适。

危禄绵的竹艺公司生产的竹制手机架

危禄绵也被说得动了心。

双方商定,杂志社负责校园推广,危禄绵提供制作手机的基本组件——一个底座,一根初加工过的竹枝桠。一切准备妥当后,危禄绵在桃江的竹艺馆里开通网络直播,远程教授北京的孩子们体验这项古老的技艺。

眼下,北京的杂志社正在制作课件,各方进展都算顺利。危禄绵对这个项目充满期待,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推广,另一方面也能给他的竹艺公司带来收益。

11月16日,第十届中国竹文化节在桃江举行。外国使节、国际竹藤组织负责人、国家林业部门领导,以及诸多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参观了危禄绵的竹艺馆。面对来客,危禄绵讲述了他和北京校园的故事。

几十上百公里外的那些工厂里,竹子正被加工成各种板材和凉席。这项产业,每年给益阳贡献几十亿元的产值。这是工业文明对传统的继承。

危禄绵选了另一种方式,润物细无声,古老,又现代。

[责任编辑:石凌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