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11年规模不升反降 权益类基金如何走出怪圈?


来源:经济观察报

“哎,辛苦持基好些年,一朝回到解放前。”陈先生这样形容他持有的几只基金产品的“战绩”。

原标题:11年规模不升反降 权益类基金如何走出怪圈?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记者沈述红 “哎,辛苦持基好些年,一朝回到解放前。”陈先生这样形容他持有的几只基金产品的“战绩”。

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设计总监的陈先生,是一名有着十余年投资经验的资深基金持有者。他深谙组合投资之道,除了重仓三只消费主题的权益类基金,还持有一只债券基金和两只货币基金。“我换手率不怎么高,持有时间最长的一只股票基金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年初时几只权益类基金表现还不错,累计浮盈将近两成。结果遇上了这种跌跌不休的行情,亏惨了。虽然债基和货基有几个点的收益,但架不住那几只权益类基金持仓重、跌幅大。”

AdChoices广告

权益类基金受创不仅仅是在收益方面。今年的行情之下,权益类基金规模已经连续三个季度遭遇缩水。

而如果把时间拉长到2007年,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的态势更令人唏嘘。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为2.36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17.83%;11年前,这一数据为2.97万亿元,不仅超越目前水平,而且当时权益类基金行业占比更是高达95.58%。与此同时,2007年到2018年的11年时间,公募基金总规模从3.28万亿飙涨至13.22万亿,大幅增长了4.03倍。

权益类基金规模陷入不升反降的“怪圈”,期落后于行业增长,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四因素导致

10月底,陈先生相约与八九好友聚餐。这些好友中,有不少是权益类资产投资者。聊天中,陈先生发现自己的情况还不是最惨的。“我仅仅在2008年和今年损失惨重,但他们当中有不少从开始买基金产品到现在,因为不懂基金,瞎跟风,就没赚到过什么钱。”

在基金行业从业十几年的盈米基金CEO 肖雯一直以来也有两个困惑:“一方面,公募基金整体管理规模节节攀升,但权益类基金规模与2007年底的巅峰时期相比不升反降;另一方面,基金产品赚钱了,但投资者却没赚钱。”在她看来,这是所有权益类基金从业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经统计,11年来,新成立的权益类基金近3000只。同时,在上证综指下跌近半的情况下,依然有近六成权益基金获得正收益。然而,良好的收益和基金数量的快速增加却并未给权益类基金带来有效规模增长。记者整理了包括肖雯等在内的多位受访者的观点发现,这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导致。

首先是市场因素,虽然11年来近六成权益基金获得正收益,但没有“惊喜”,赚钱效应仍不够明显。上海一家第三方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认为,上述数据显示了这些年的趋势——权益类基金数量很多,但往往规模很小。同时,虽然2007年和2015年股市到达高点,但11年间A股股指总体在向下走,市场波动较大,板块行情和市场结构都有很多变化,权益类基金很难独善其身。

基金赚钱效应的不足也使得大量投资者将资金投入收益较为稳定、安全性较强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中,不少高净值投资者还将眼光投向了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领域。“这些投资品类的发展壮大也同样培养了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预期,哪怕公募权益类基金具备较好的财富管理能力,也很难获得投资者长期和大额投入。”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权益类投资总监直言:“此外,现在很多基金公司考核的重要指标包括管理规模,这也导致公司资源无形中偏向容易做大规模的货基、债基等产品中。”

其次,基金公司对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坚守不够,产品雷同、随大流,没有自身特色。诺亚财富派首席研究官王炜认为,这与基金公司的考核机制不无关系。“短期排名和考核的压力让基金经理很难去做价值投资,因为价值投资也会有价值投资的‘代价’,也会遇到市场下跌。这时如果投资者转身离去,造成基金被动打开的现象。基金经理再背上考核的压力,就容易跟着市场变来变去,市场的‘底’也往往因此形成。不过,现在已经有不少基金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将考核期改为两年、三年或五年了。”

王炜补充,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分散交易、行业轮动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基金产品上半年还在重仓白酒,下半年就切换到了银行股,不停切换行业和主题。其实基金经理应该把自己的能力集中到某一主题的个股选择上,做出自身的特色,投中小盘的就好好研究中小盘,投互联网的就专注挖掘互联网行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内部人才流失和匮乏也影响到了权益类基金规模做大。汇丰晋信渠道部人士透露,近年来,有很多优秀的权益类基金经理离职去了私募,导致基金公司需要培养和更换新的基金经理,产品不稳定性增加了,进而影响到产品的业绩和规模。

再次,投资者不理性、不成熟,容易高买低卖,也是影响权益类基金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述第三方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表示,当市场处于底部时,没什么人买权益类基金;当市场到了5000点,大家一窝蜂去买,“追涨杀跌”。

“投资者要意识到投资是一个长期并且反人性的过程,才能避免追涨杀跌,改变买基金赔钱的体验。”肖雯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目前,权益类基金现有的很多销售和渠道策略还不够完善,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长期和持续营销的力量。肖雯坦言,这么多年来,很多权益类基金投资者没有切实分享到中国上市公司高速增长的红利,主要是因为哪怕投资者买基金的初衷是资产配置和长期持有,但销售渠道往往可能会为了获得更高的尾随佣金,而鼓励投资者加大申赎频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基金公司、销售渠道、投资者三方利益不一致。”

同时,她认为,当前基金销售存在一个现象,即目前基金销售平台容易“走量”的大多是固定收益类或现金类产品,由于过往投资者的在权益基金的“持基体验”不好,导致权益类基金的销售困难重重。

上述深圳大型基金公司权益类投资总监解释,现在市场上很多基金公司忽视了成立比较久的老基金的持续营销,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新发的基金上,片面强调阶段性收益,这其实是在变相鼓励投资者换手,但往往最终的效果都不太好。

出路何在?

虽然损失惨重,但陈先生并不准备在今年出手账户里的权益类基金。在他看来,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稳住,慢慢熬,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身边基民朋友经常在低点卖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今年也陆续清空了权益类资产,这其中的损失其实是很重的。我觉得不妨再等一等,总会有翻身的一天。”

陈先生仅仅是亿万基金投资者中小小个例,但权益类基金的发展有赖于监管层、基金公司、投资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基金公司本身在投研能力、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持续发力,以及对价值投资的坚守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深圳大型基金公司权益类投资总监提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提升投研能力,投研团队的稳定性很重要。一只基金最好能长时间由一个业绩持续稳定的基金经理掌舵,更换基金经理会对基金产品造成不好的影响。基金公司也要创造环境留住优秀人才,避免外流至私募等机构。”

上述第三方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表示,我国权益类基金行业长线资金已经在逐渐增加。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基金经理坚持长期投资,把握业绩;一方面要加强投资者教育,避免追涨杀跌会给基金运作带来影响;此外,还要期待资本市场逐渐步入慢牛行情,不再一味跌下去,这才能真正将权益类基金带入好的时代。

11月5日,民政部发布《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慈善组织开展投资活动,可以直接购买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这是养老金入市之后的又一类长线资金开启间接入市,也是公募基金再次迎来“活水”。

诺亚财富派首席研究官王炜表示,养老基金等长线资金步入公募权益类基金市场,将促使公募基金真正担当起资本市场中流砥柱的角色。“但这需要长达几十年的沉淀才能做到。”此外,公募基金需要耐心沉下心来做投资和长期深耕渠道。

“基金挣不挣钱是基金公司的事,而基民挣不挣钱则是销售机构的事。”盈米基金CEO 肖雯重点阐述了基金销售如何助力权益类基金的良性发展。“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改变基金的销售模式,使客户逐渐接受基金组合交易、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的理念,改善投资者的‘持基体验’,重塑基金销售产业链,真正实现业内的正循环,可以使得权益类资产通过线上平台可以更好地卖出去。同时,提供的可持续、可跟踪、可评价的基金投资解决方案可以陪伴客户并帮助客户获得更好的回报,而不是让客户去追涨杀跌。”

[责任编辑:杨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