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朱元璋的“元素周期表”里,湖南藩王未上榜


来源:潇湘晨报

明代吉王府占地广阔,布局及建筑规制多仿北京紫禁城。范围南起今解放路,北至吉祥巷、府后街,东起文运街、犁头街、尚德街,西至藩城堤、三泰街、三兴街一带,分别开有端礼门、广智门、体仁门、遵义门四门。明代王府深刻地影响了长沙市政建设,今天的长沙城中留下了许多与藩王府有关的街巷地名。

原标题:朱元璋的“元素周期表”里,湖南藩王未上榜

△明吉王府分布范围示意图。

明代吉王府占地广阔,布局及建筑规制多仿北京紫禁城。范围南起今解放路,北至吉祥巷、府后街,东起文运街、犁头街、尚德街,西至藩城堤、三泰街、三兴街一带,分别开有端礼门、广智门、体仁门、遵义门四门。明代王府深刻地影响了长沙市政建设,今天的长沙城中留下了许多与藩王府有关的街巷地名。(依据民国初年长沙城地图绘制)

谈论明史,藩王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大西农民军挺进湖南,一举攻克长沙。末代吉王朱慈煃仓皇南窜,曾经在长沙城内繁荣了七代的吉王府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藩王们的统治也落幕。作为对明朝影响巨大的“藩屏”制度,其实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导致王朝崩塌的巨大隐患。数量巨大且权倾一方的藩王们,成为帝国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并拖累整个王朝走向衰败,被称为“养不起的藩王,吃垮了的明朝”。在湖南,明王朝一共封了八系藩王和一系郡藩,与山东数量同等,但当时的湖南属于湖广布政司,加上湖北,算下来一共是21位,是整个明王朝分封藩王最多的地区,他们多舛的命运,与这个存在276年的王朝同步沉浮,可谓是“悲欣交集”。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从石油化工到有色金属,朱氏皇族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特别贡献”

每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后,都要面对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置皇帝子女,能够传位的只有一个,其他的子女就更要安顿妥帖才能保证权力体系的稳定,藩王制度,在明代达到了极致。朱元璋在吸取了前朝无藩屏可守国的教训后,大力实施藩屏制度,由此形成了极为庞大复杂的藩王体系。自从朱家得了天下,大规模繁衍就成了主要任务,生孩子之后就只有两件事最重要:起名和封地。276年的明朝,藩王分封得遍地都是。

皇族三字起名,中间字从五言诗来

儿孙生得太多,起名成了麻烦事,不过有太祖朱元璋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他想出来一个三个字的起名规则,中间的字是由一首20字五言诗中得来,每个儿子都有一首诗,可以排到21代去。这是经典的字辈取名法,也叫“世代排名”。

其实这种方法在宋代之前就有,但并不普遍。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到了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因为自明清以来,家族繁衍,人口激增,为了保持家族的宗法秩序,维护血统纯洁,不至于辈分混乱,以诗句顺序为依据取名的现象越来越多。同一祠堂的家族往往以一首五言绝句为辈分排列的顺序。五言绝句共二十个字,这样就可保证同一家族在二十代中不会发生辈分混乱的现象。有的家族甚至以五言律诗为序,就可保证四十代中不会混乱。这种取名规则的附带好处是,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同姓近亲结婚的状况。比如朱棣一支拟的二十代名字排序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人是哪一个分支的第几代。

△吉府井旧址上建的长沙国金中心,在“王府”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图/吴小兵

尾字以“五行”偏旁部首,“木火土金水”的循序

其实明朝皇室子孙名字的尾字才是最有特色的。每位朱家后人必须以“五行”为偏旁部首。且从他的儿子起,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使用。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究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代表不同性质的物质。

太祖朱元璋的儿子这一辈,还都是两个字的名字,尾字为木字旁。他一共生育了26个儿子,数量可算庞大。全部都是木字旁的名。按理说在汉字里面找出26个木字旁的字来真不是什么难事,可朱元璋的26个儿子里面,名字中依然有很多生僻字,如朱樉、朱棡、朱柍、朱栴、朱楩、朱桱等……也许这样的命名是为了让出身草莽的朱元璋显得更有文化感吧。

木字暂时排完了,接下来就是“火”字旁了。

汉字中火旁字,以及与其同义的“灬”旁字,加起来近450个,起名同样不难,但老朱家似乎对这些传统的“火”字都不太满意,于是各种奇葩的名字隆重登场了。

他们是: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乍一看感觉是进了石油化工研究院,到处都是有机物,大多还是可燃气体。

最为奇异的名字出现在用“钅”字旁起名的时代。朱元璋后的第四代,按照规律,理应用金字旁。“钅”字旁汉字有243个,此时的字没多多少,朱家的儿孙们却开始人数膨胀。加上各种讲究,可以说起名成了一个无穷烦恼的事情。

为皇族取名造的字,被徐寿用到元素周期表

然而事在人为,总有办法,于是,继石油化工系之后,有色金属研究院走上了历史舞台。

首先是常见的黑色金属系列:楚王系寿昌王朱均铁、周王系封丘王朱同铬。

之后就是大量的有色金属系了。如:秦王朱公锡,永和王朱慎镭,鲁阳王朱同铌,瑞金王朱在钠,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长阳王朱恩钠,益阳王朱恩铜,沅陵王朱恩铈,长垣王朱恩钾,庆王朱帅锌,弘农王朱寘镧,蒙阴王朱帅钾,韩王朱徵钋,稷山王朱效钛,内丘王朱效锂,唐山王朱诠铍、其后朱效钯,新野王朱弥镉,伊王朱諟钒,金华王朱翊铕……

有人说,看完上面的名字基本上就可以背过元素周期表了,但当时根本还没有这些化工及有色金属的概念,之所以这样命名,其实是为了凑字。朱氏皇族在后期达到了7万人,已经到了起名字无字可用的地步,于是许多极为生僻字应运而生,明代,宗室成员的名字不是由父母取的,而是实行“请名”制。即某藩府新生子孙达到一定人数,就由亲王集中奏报到北京,请朝廷颁赐名字,并由礼部负责。礼部时常为赐名犯难,固定偏旁的字毕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数众多,字不够用啊!怎么办?礼部想出的办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无误,另外半边随便凑一下就行了,形成许多新字。其实这些字很多也并非朱氏皇族首创,汉代的《说文解字》、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宋代的《广韵》和《集韵》里面都能查到其中一些,但要说使用最广,则非朱氏皇族莫属。

直到清代,这些字才真正派上了用场。

1896年清代化学家徐寿引进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时,他发现很难将这些元素名称翻译成汉字,于是他在明朝皇族的家谱里找到了灵感。金字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个音译的汉字,比如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所以后面的元素周期表就根据朱元璋子孙的名字做了翻译,也难怪后世有人把朱元璋称作“中国元素周期表之父”了。

可惜的是,湖南也有金字旁名的藩王后代,有岷简王朱膺鉟、岷显王朱企,荣定王朱翊鉁、吉庄王朱翊镇,但都是和金属元素无关的金字旁,也不在元素周期表里。

被分封在湖南的藩王,都是什么辈分?他们命运如何?

明朝时被封在湖南的藩王,其实数量也不算少,但除了吉王、荣王和华阳王之外,大多没有延续下去。其中封在长沙的有潭王、谷王、吉王、襄王,封在常德的有荣王,封在衡阳的有桂王,以及后来改封在武冈的岷王和封在澧州(常德澧县)属于郡藩出身的华阳王。

 

△青花”膳“字款瓷碗,明(公元1368—1644年),1996年长沙市五一广场平和堂8号古井出土。图/记者李林冬

湖南的藩王多属出产皇帝最多的燕王系

如何区分这些藩王们的辈分,其实依据之前提到过的朱氏皇族的命名法即可轻易查出。

在这些藩王里面,辈分最大的当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其中有第八子潭王朱梓(庶出)、十八子岷王朱楩(庶出)、十九子谷王朱橞(庶出)。这些两字且带木字旁的名字,都是太祖朱元璋的儿子。除了他们之外,下面的都是小辈了。

襄宪王朱瞻墡,“瞻”字辈,第三代,燕王系。吉简王朱见浚,“见”字辈,第五代,燕王系。荣庄王朱祐枢,“祐”字辈,第六代,燕王系。雍靖王朱祐枟,“祐”字辈,第六代,燕王系。桂端王朱常瀛,“常”字辈,第十代,燕王系。华阳王朱悦耀,“悦”字辈,第二代,蜀王系。

由此可知,分封在湖南的藩王,多属于出产皇帝最多的燕王系,且多为庶出。这些作为皇亲的藩王,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宫殿极为奢华,让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明初潭王就藩,岁禄万石,就是从长沙租赋中划给。吉王初封,“奏立王庄”,占田3万多亩,“每亩纳银四分”,到万历(1573—1620)年间更增加到4.6万亩。王庄园地增多,但朝廷粮赋不减,地方官只得将之分摊匀派,使长沙的粮赋大为加重。此外,王府的各种供支、劳役,也都通过府县官吏强加到百姓头上。

到了明中后期,朝廷财政拮据,而诸王支出更为浩繁,长沙因为相对富裕则更加“倒霉”。

据文献记载,又以“长沙地土广阔、出产谷粟”,加派荆(蕲州)、辽(荆州)、荣(常德)、楚(武昌)、岷(武冈)等五王府的禄米和襄王府(襄阳)柴薪,共值白银8万多两。如此沉重的负担,百姓不堪其苦,地方官员也深有怨气,曾大声呼道:“宗藩日盛”,“长沙之民不胜其苦矣!”

藩王中,能够善终者并不太多

虽然藩王们看起来权倾一方,但他们自己的命运在权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其实也不能完全掌控于自己手中。藩王中,能够善终者并不太多。

被认为“性情文弱、敏而好学”的潭王朱梓,王妃於氏的父兄因坐“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在其皇父召他进宫之时,与於氏一道自焚而死。

谷王朱橞则被称为“骄横不法,恃成祖宠祸害官民”,后因蓄意谋反,与其二子皆被废为庶人,国除。至于谷王朱橞被废为庶民后的去向,始终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他已于宣德三年病死狱中,有人则认为他“披缁入山”逃进了当时长沙郊外三十公里处的谷山。2005年,长沙望城区蚂蚁山发掘出一座大型明墓,这座墓与谷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谷王乳母张妙寿的墓葬,谷王在厚葬了乳母之后不久,自己就因“僭越谋反”之罪被废。

除了被皇权所废,湖南的明藩王还有因民变被毁掉的,岷藩即是如此。

被分封于武冈(今属邵阳市)的岷王,最早其实是被封在云南,但建文帝要削藩,西平侯上奏说他“不法”,因而被流放漳州,又被召回京师禁锢,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为他复爵,但他因为与西平侯不和,无法继续呆在云南,于是永乐二十二年,迁至偏远的武冈州。在传了九代之后,在崇祯十六年,因为激起民变,被当地居民推翻。

要说命运多舛,莫过于雍靖王朱祐枟。他“为人孝友,温恭雅,好学问”,当然也不会去谋反,却死于衡阳的一场地震。

当时他被分封到衡州府(今衡阳)后,平时就对堪舆有研究的他,总感觉这里不太对劲,

“地卑湿,宫殿朽败不可居,邸中数有异”。于是上奏孝宗,要求换个地方,迁到山东东平,但这个想法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说迁到山东劳民伤财,不如迁到已有王府的四川叙州(今四川宜宾)。经过一番斟酌,朱祐枟还是决定放弃迁徙,留在衡州,结果,真的就出现了“异数”,正德二年正月,地震频发的衡阳大地再次颤动了起来,本来就不太结实的宫殿这次彻底崩塌,“地裂,宫室坏,王薨”。年仅27岁的朱祐枟就这么告别了世界。因为没有子嗣,雍藩也就此废止。

明末,湖南的桂藩是仅存的星星之火

分封于长沙的吉王传了七代,算是相对稳定的一支。如今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的明王陵,就是吉王家族的墓地。同样传承较长的还有就藩常德的荣王,荣王府的主人相继为荣庄王朱祐枢、荣恭王朱载墐、荣简王朱翊鏐、荣王朱常溒、荣宪王朱由枵、荣王朱慈炤。特别是朱祐枢在世时,他的几个儿子被封为王,曾出现过一座藩王府与四座郡王府同处一城的繁盛气象,就藩常德的荣王府对常德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戏曲及地方艺术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入常德,荣王府遭到严重破坏,繁华从此画上句号,荣王府最后一任主人朱慈炤携母仓皇出逃,不知所终。

如今同属常德市的澧县,在当时也属于分封之地,属于郡藩。华阳郡藩属成都蜀王一支,始封王是蜀献王椿庶二子悼隐王悦燿。悦燿永乐二年封,与蜀世子友靖有隙,仁宗初将其迁至武冈,不久改澄州。悦燿后传康简王友、悼康王申鍷、恭顺王宾。宾长子“让核”未袭而薨,以“让核”嫡子继承,是为庄靖王。庄靖再传温爵王宣墡、安惠王奉鈗、王至潓。华阳郡藩共传九世八王,相关史料都较少有其记载。

到了明朝末年,国家政局动荡,藩王们日渐衰败,尤其是张献忠的起义,几乎将藩王们毁灭殆尽,然而在湖南的一支,却保留了星星之火,这就是桂藩。

桂端王朱常瀛是神宗的庶出第七子,就藩衡州时,已是天启七年。到了崇祯十六年,已是王朝崩塌的危急时刻,张献忠的起义军攻陷衡州,和其他大多数藩王一样,朱常瀛也准备“跑路”,他选择的方向是西南,直奔永州,然后再入广西,寄居苍梧,到苍梧后的第二年,他就薨逝了。但他的后人,初封永明王的桂王嫡四子朱由榔于清顺治三年自立于肇庆,改元永历,成为了南明最后一位皇帝,也成就了桂藩最后的一点光亮。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责任编辑:庄德通]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