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湘绣之乡"——湖南沙坪的产业突围之路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在湘绣广场,从事刺绣的绣女平均年龄40岁以上,80后还能找到一两个,90后基本没有了。

撰文|张秋盈

摄影|张方石

编辑|沐新

校对|庄德通

正文共2710个字,预计阅读9分钟▼

沙坪街道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北城郊,以“湘绣之乡”出名,是湘绣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2006年,湘绣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坪同年被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时至今日,当地政府专门打造了“湘绣一条街”,建起了沙坪湘绣广场,保持着庞大的绣工队伍,全国70%的湘绣都出自这里。

在当地几家颇具实力的湘绣企业中,女老板们占据了半壁江山,她们的成长轨迹差不多,大多数是本地绣娘,一步步创办了自己的湘绣品牌。

不过,尴尬的是,乡镇、农村的绣工群体不断萎缩。在湘绣广场,从事刺绣的绣女平均年龄40岁以上,80后还能找到一两个,90后基本没有了。

绣女正在绣制以山水画为底稿的作品

「绣花针上的乡村」

湖南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沙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楚绣与西汉时期的汉绣。到了清代,湖南民间刺绣由家庭副业逐步发展为一个行业,湘绣与苏绣、粤绣和蜀绣并称四大名绣,并有着“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的美誉。

湘绣的黄金时代,沙坪镇的女人们都几乎拥有同样的童年。

这个童年是由五颜六色的丝线、针、图纸组成的。五六岁的女孩子在绣架下长大,到十七、八岁已经通过绣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刺绣所用彩线,整个沙坪如今只有一家线厂。

还在完成中的以山水画为底稿的绣作

在沙坪,几乎任何一个家庭的刺绣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五代以上。外婆传给妈妈、妈妈传给女儿,女儿又继续传下去。她们绣出各式各样的动物、花卉、人物,做成绣品,卖出去换钱。

不过,江再红和她的同龄人们可能将成为最后一代本地绣娘。

江再红(图片来源于网络)

50岁的江再红是本地绣娘的典型代表,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拥有了自己的湘绣品牌,其中最重要的一家店“再红湘绣”就坐落沙坪湘绣广场。

在江再红的记忆中,村里90%的女人都会绣花,“不会绣花的是外地嫁过来的,不过,慢慢也会绣花了。”

江再红刚上小学,就已经能在绣架上插上几针了。作为七代刺绣世家,江再红的师父就是她的妈妈和外婆,外公则是画师。这种绣女与画师的家庭是沙坪镇的常见组合,“绣女和画师是鱼水关系”。

同江再红一样,沙坪人彭建也在湘绣广场开了一家“伊飞湘绣”,这是他和老婆的夫妻店。

他回忆刺绣对于沙坪人的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湘绣产业是湖南省的出口纳税大户。湘绣作为当地一个主要的生活来源,男的种田、喂猪,女的靠绣花维持家庭。比如我家,全靠母亲的一个绣花针把我们养大。”

他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到开学或者逢年过节,就是家里最忙的时候,因为要赶时间节点,到国营湘绣厂去卖绣品。按照一级、二级、三级,不同等级的绣品分别有不同的价钱,花绣得好,价格就高。

使用湘绣技法缝制的新娘礼服,焕彩生辉。

有的时候,家里也会接到国营厂交过来的订单,把画稿拿回来绣,每天能赚2元钱,彭建说,“只有绣得好的才能接到”。

村里还常常有一些台商、韩国商人慕名而来,他们喜欢“传统服饰”,一来就带走多件。

因为竞争激烈,绣娘们对于这门手艺有极强的自豪感。绣龄超过30年的李华,直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曾是村里唯一能绣“二级半”花卉的人。

“她绣的花比别人栩栩如生,别人绣不出那种生长的状态。”李华说。

伊飞湘绣领头绣娘李华

受母亲的激励,李华一生热爱刺绣,为了跟刘爱云等大师学艺,扛着一卷铺盖就进了城。六、七个年轻女孩们挤在阁楼里,睡觉都只能侧着,躺不下来。

老师教李华体会对物体的感受,不但要绣,而且要观察,抓住它的明暗关系,就像人的手,看起来很平,但眯着眼睛看,色彩的明暗关系和立体感就不一样了。

如今的李华,是伊飞湘绣绣娘团队的领头人,她擅长人物,她的一副代表作品是“孙中山”肖像,至今还陈列在南京的中山陵。

李华正在刺绣人物“李谷一”。

「湘绣之乡,没有年轻女孩刺绣了」

因为技术好,李华要负责教授伊飞湘绣十几家店的绣女,寒来暑往,风雨无阻。遗憾的是,徒弟们十个有八个都转行了。

“有的年纪大了要回家带孙子;有的觉得工资不高,在外面工作轻松,能多赚一点;真正爱好绣花的,那是金子也买不到的。”李华说。

在湘绣广场,从事刺绣的绣女平均年龄40岁以上,80后还能找到一两个,90后基本没有。

中饭时间,绣女们在车间吃饭

作为老板,彭建其实颇理解女孩们的心情,他说,“现在择业的机会太多了,做一个保姆、月嫂没这么辛苦单调,都月赚七八千,绣娘也就三四千。”

一位绣娘,一天需要坐七个小时埋头工作,除了耐心、细心外,还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绣龄十年以上颈椎都出了毛病。

绣娘正在刺绣大尺幅作品。

时代的变化,也让刺绣的自豪感逐渐消失。长得丑才绣花,不读书才绣花,绣花不光荣成了年轻人对刺绣的普遍印象。

为扩充年轻队伍,沙坪的几家湘绣企业每年都会在益阳工艺美术学院,招收刺绣专业的大专生。但招进来10个,留下来的可能不到两个,还不担任刺绣工作。

在伊飞湘绣,三年时间,只有不到10个人留了下来, 95年出生的高湘豫是其中一员,她负责品牌宣传。

高湘豫不是本地人,“刺绣”专业科班出身,在学校里,她跟着老师学习国画、工笔画、装饰画和湘绣实践,学着学着,高湘豫觉得“刺绣”还挺有意思。

但这种“意思”在毕业进入企业后,有了不同。

高湘豫手持绣有兰花的扇面。

“以前在学校,我们认为湘绣是很贵的,但是到公司后,看到厂里这些大姐绣的又快,双面绣也才几百块钱”,高湘豫表示,这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落差。

绣娘的工资,一般为每天100元,一幅绣品,熟练工10天可以完成,超过时间段,它的成本就会更高,但这些年轻的毕业生们可能需要20天完成。

和高湘豫同届来到沙坪的,一共六个人,现在只剩下三个,其中还有两个被公司派到了深圳,做研发设计。

使同学们离开的,除了收入,更重要的是“看不到未来”。

高湘豫说:“现在市场不景气,而且成为真正的大师这条路很漫长,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下来。”

「湘绣之乡的突围」

在沙坪湘绣后继无人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市场不好”这个大课题。

过去,沙坪湘绣走的是手工业时代的低劳动成本运营。但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和绣女的减少,湘绣行业的人力成本被不断拉高,这种传统的产业模式,显然发展受限,其中冲击最大的就是出口。

双面绣摆件

“一些小国家的工艺成本非常低,一天人均两块钱人民币,直接冲击了湘绣的外销”,江再红这么认为。

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湘绣产品大多是以花卉、古画为画稿基础,在审美上也遇到了瓶颈。

对此,玉玲湘绣的负责人的王玉玲颇为心痛,“好多人宁愿花大价钱去买国外的奢侈品,也不愿意买湘绣产品,他们对于老祖宗的东西没有情感。”

湘绣产品旗袍

湘绣产品披肩

在人才缺失,市场面临转型的当下,当地政府以及沙坪湘绣从业者正在寻求突围。

2017年,沙坪湘绣小镇纳入长沙市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同时沙坪街道投资了一亿元,建设了湘绣广场,容纳43家湘绣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并据此带动当地的观光农业。

双面绣《苏武牧羊》

王玉玲期待沙坪能建一个落在当地的刺绣学校,为这个特色产业输送人才。

江再红每年都到国外做展览,她打算把出口高端市场打开,进入到发达国家,尽管规划很好,但能不能达到预期,江再红觉得“难以预料”。

彭建的做法是,结合年轻人的喜好,不断开发新产品,最近他们把绣品做成了表盘,他说,“虽然常常投入大,收入小,但为了未来市场,仍要继续。”

湘绣作品(图片来源于“伊飞湘绣”)

凤眼话题▼

如何留住年轻的绣娘,你有何建议?

[责任编辑:石凌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