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收视率造假”宜堵更宜疏


来源:新快报

针对收视率造假行为,宜堵更宜疏,须进行综合治理。与其依赖于收视率“国标”,不如完善电视行业综合评价体系。

原标题:“收视率造假”宜堵更宜疏

针对收视率造假行为,宜堵更宜疏,须进行综合治理。与其依赖于收视率“国标”,不如完善电视行业综合评价体系。

据报道,9月15日,导演郭靖宇实名举报电视剧《娘道》遭遇操纵收视率黑幕,一石激起千层浪。9月16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9月16日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关于收视率造假的报道并非首次。此前据媒体报道,某省卫视播出一部叫《美人私房菜》的电视剧,因创数十年收视率新低,该剧被紧急撤档。对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一份声明披露,这部电视剧收视率不佳的原因:“制作方没有购买收视数据”。这份声明称,收视率造假“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是“共谋”。这次惊曝80集电视剧,买收视率花掉7200万元,甚至有人为操纵收视率,表明收视率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可见,广电总局将启动收视率造假调查,非常必要。

不可否认,对于电视行业来说,收视率是硬实力,是竞争力,是生产力。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收视率的竞争。唯收视率是举,已经成为电视行业一种公开的秘密;而收视率造假,也成为电视台之间心照不宣的一种“潜规则”。

针对这一现象,早在2014年7月1日,《电视收视率调查准则》便开始实施,堪称是对收视率进行管理和规范的“国标”。收视率“国标”明确提出,收视数据不是节目评价的唯一指标,不能揭示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应避免收视数据在市场分析和节目评价中的滥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使出台了收视率“国标”,收视率造假现象,仍然未能得到遏制。由于“国标”没有明确监管和审核的主体,已经存在的收视率乱象,无法在“国标”实施后迅速得到整治,国内收视率数据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的相互信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没有监管和审核主体的“国标”,无异于形同虚设。

可见,针对收视率造假行为,宜堵更宜疏,须进行综合治理。与其依赖于收视率“国标”,不如完善电视行业综合评价体系。换言之,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如何加大对干扰收视率调查行为的处罚力度,仍然需要主管部门给予更具体、更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同时,电视媒体应摒弃“唯收视率是举”的功利和短视行为,代之以覆盖、品牌、资源等全方位的研发;特别是,应致力于节目创新、品牌打造,以此消解收视压力和创收压力,利用各地区的地域差异性,争取频道特色化,进而打造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石凌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