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兵专栏|“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原来是这样被录取的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为了保证不遗漏好的试卷,乡会试发榜前,主考官还要在落卷中寻找优秀的试卷,称之为“搜落卷”,或称“搜房”。

编者按:

又到一年高考时。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高考”——科举。

他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挖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唐伯虎涉嫌“买考题”,白居易考前遇“伯乐”,杜甫考不上进士的原因……严谨的考证,有趣的细节,勾勒出千年科举的历史长卷。

凤凰网湖南定期推出《李兵说·历史上的“高考”》系列,本文为第四期,讲述清代“高考”的录取制度。

编辑丨向云 谭丽平

导语:为了保证不遗漏好的试卷,乡会试发榜前,主考官还要在落卷中寻找优秀的试卷,称之为“搜落卷”,或称“搜房”。

负责具体阅卷的同考官怎么让优秀的试卷被主考官录取呢? 

按照清代的规定,试卷的“去取权衡,专在主考”。换言之,录取与否的决定权在正副主考官,而各房官的职责就是向考官推荐优秀的试卷。

根据这一标准,同考官会将自己认为上等的试卷用蓝笔加标记,推荐给主考官,称之为“荐卷”,俗称为“出房”。在向主考官推荐时,同考官需要写出推荐的理由。陈述理由的文字需要写在一张专门用于荐卷的小纸条上,与试卷一起交给正副主考官。

第一场推荐以后,二、三场试卷可以继续推荐,如果某考生的二、三场试卷特别出色,而第一场试卷未经推荐的,还可以补荐,如果有特别出色的试卷而被推荐的叫“高荐”。

如果副主考官认可荐卷,会在上面写“取”字,正主考官则写“中”字。取中之后,这份考卷和同考官陈述推荐理由的纸条需要一起保留,以备礼部组织官员磨勘。

如果同考官举荐的试卷,被主考官刷下来以后,同考官可以再次推荐,称为“抬”,若这份试卷多次被同考官推荐,而又多次被主考官刷下来,就称之为“抬轿子”。

什么是“搜落卷”呢?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真是通过“搜落卷”被搜出来的吗?

同考官没有推荐的试卷,或者同考官荐举而主考官没有认可的试卷统称为“落卷”,分别由同考官、正副主考官加上简单的批语,说明没有录取的理由。

为了保证不遗漏好的试卷,乡会试发榜前,主考官还要在落卷中寻找优秀的试卷,称之为“搜落卷”,或称“搜房”。

清代搜落卷制度始于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顺天乡试。搜落卷制度确实选拔了不少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举公正选材。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皇帝命令搜落卷,徐葆光、何国宗名列其中。

后来在殿试中,徐葆光则高中探花,何国宗列二甲第十名。雍正元年(1723)春,顺天举行癸卯恩科乡试,皇帝命主考朱轼、张廷玉细心搜阅,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

乾隆二十八(1763)癸未科会试,在落卷中搜得秦大成试卷。殿试后,秦大成竟高中状元,被人称之为:“癸未一榜,英才济济。”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乡试,湖南乡试主考官徐法绩通过搜落卷,录取了多位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晚清名臣左宗棠名列其中。

乡试三场落卷

为什么阅卷的考官工作时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呢? 

为明确考官和考场工作人员的责任,清代科场严格规定不同性质的工作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以便追究责任:乡、会试主考官用墨笔,房官用蓝笔,内监试用紫笔,内收掌及书吏用蓝笔。

监临、监试、提调、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外收掌官都用紫笔,誊录书手用朱笔,对读生用赭黄笔,各种颜色的笔不能混用。对读官员发现朱卷与墨卷不同,应当在朱卷上用赭黄笔修改。

对读所提交文件时,仍然用紫笔。正如商衍鎏先生所说:“以用笔之颜色,明所负之责任,防微杜渐,用意至深。”

此外,为了保证阅卷质量,乡会试还有一个复查程序。公布录取名单之后,各省需要将取中举人的试卷解送到礼部,由相关的官员进行复查,称为“磨勘”。由于“磨”与“魔”同音,因此一些严厉的磨勘官有“魔王”的称谓。

乡会试朱卷

公布乡试录取名单的榜单为什么称为桂榜、龙虎榜呢?

乡试完成阅卷之后,主考官需要严格按照各省的录取名额,及各字号的录取名额,确定录取新录取举人的名单,不能随意增减,否则要受到责罚。公布录取名单,称之为放榜。

康熙五十年(1711),清廷要求大省在九月十五日内,中省在九月十日内,小省在九月初五内放榜,这成为清代定制。此后,仅在光绪十三年(1887)允许考生人数众多的江南乡试的放榜日期延后10天,即在九月二十五日内放榜。

然而,清廷仅仅规定了放榜的期限,各省放榜的具体日期、时辰自行确定。因寅属虎,辰属龙,各省放榜多选寅、辰日,取龙虎榜之意,以求吉利,因此乡试榜被称为龙虎榜。乡试放榜时,正值秋季,桂花盛开,因此乡试榜称秋榜、桂榜、蕊榜。因举人是科举出身的第一级,因此又称一榜、乙榜。

陈恩熙中举捷报

鹿鸣宴是什么?哪些人有资格参加呢?

乡试放榜后设鹿鸣宴款待考官、场官和新科举人。唐代解试结束后,地方官会举行宴会,宴会上唱鹿鸣诗,故称鹿鸣宴。自明代开始,乡试后设鹿鸣宴。清初,顺天府在府署,各省则在布政司设鹿鸣宴。

有三类人有资格参加鹿鸣宴,首先,正副主考官、监临、各省学政、提调、监试、同考及执事各官。

其次,新科举人。新科举人在主考官带领下,向参与宴会的各级官员行谢恩礼,然后向考官、监临等官赠送金花、杯盘、绸缎等物品,以留作纪念。

再次,中举60年后的举人。他们与新科举人一起参加鹿鸣宴,称重宴鹿鸣,或重赴鹿鸣。

清初,老年举人重赴鹿鸣是地方官自行邀请的,并没有形成定制。康熙五十六年(1717),广东乡试放榜后举行鹿鸣宴,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举人、广东东莞人尹之逵应邀参加鹿鸣宴,主考官严思位见到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举人,非常兴奋,当场赠诗:“六十年前攀桂客,天留硕果到今时。”

重赴鹿鸣的老举人不仅需要年青的时候就中举,而且必须高寿,确实非常不容易。

乾隆三十九年(1774),直隶总督向朝廷上奏折,顺天府霸州人孟琇,乡试中举已经60年了,89岁的他现在致仕回原籍,请求允许他重赴鹿鸣,清廷批准了这一奏折。此后,中举60年的举人重赴鹿鸣成为惯例。

嘉庆十二年(1807),清廷不仅批准原宗人府府丞徐绩、鸿胪寺卿翁方纲重赴鹿鸣宴,而且还颁布上谕,赏给徐绩二品顶戴,赏给翁方纲三品顶戴,赏给重宴鹿鸣者官衔的做法在后世得到沿用。据统计,清代共计有150余人重赴鹿鸣。

 

 

个人简介:

李兵,湖南浏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主讲人,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主讲人。湖南省国学践行公益基金会特聘教授。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科举与中国文化》主讲人。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主持人,“第十五届(2017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首席专家。中国书院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

[责任编辑:张桂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