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兵专栏|杜甫为啥屡考不中?唐代“高考”讲关系


来源:凤凰网湖南综合

又到一年高考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高考”——科举。他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挖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唐伯虎涉嫌“买考题”,白居易考前遇“伯乐”,杜甫考不上进士的原因……

编者按:

又到一年高考时。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兵教授,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高考”——科举。

他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挖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唐伯虎涉嫌“买考题”,白居易考前遇“伯乐”,杜甫考不上进士的原因……严谨的考证,有趣的细节,勾勒出千年科举的历史长卷。

即日起,凤凰网湖南定期推出《李兵说·历史上的“高考”》系列,本文为第一期,讲述唐代“高考”的故事。

编辑丨张桂琪 张秋盈

制图丨徐鸣轩

导语:由于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是不密封的,考生的信息是公开的,谁参加了考试,哪份试卷是谁的,都一目了然。这样,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的时候,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

唐代科举

唐代进士科考官可以在考试前基本确定录取名单吗?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十月起,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以便在考前便对考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根据正常的考试成绩,两者结合来录取进士。

他开创的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称赞,于是被后来知贡举者所沿用。由于是将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尚书省所在官府——礼部交纳的,称“纳省卷”。

在考生自己呈送作品的同时,唐代还允许跟主考官关系密切的在社会上、政治上、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这份名单与最后的录取名单不会有很大的差异,称为“通榜”。

如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陆贽主考,委托梁肃、王础通榜。梁肃推荐的李观、李绛、崔群、韩愈等8个人,全部考中该科进士。不仅如此,这一榜人才济济,王涯、李绛、崔群等后来官至宰相,韩愈、欧阳詹、李观为文学家,其他如冯宿、庾承宣也为中唐名臣,故被人们称为“龙虎榜”。

特别是“文起八代之衰”、维护儒学道统的韩愈名列其中,使这一“龙虎榜”成为中国科举史上著名的科榜,至今全榜23位进士的姓名仍一一可考。

再如宣宗大中十年(856),郑颢担任主考官,委托崔雍推荐考生,结果崔雍提交的推荐名单,郑颢照单全收,全部录取为进士。在唐代,这种事先确定录取名单,或者不完全依据考试成绩来录取考生的做法是官方行为,是合法的,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之所以这样,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每次少则六七百人,多则上千人,而每次录取又只有30个人左右,这样主考官要在这么多试卷内挑出最优秀的,确实不容易;其次,进士科的考试文体是诗赋,而在决定自己命运的考试时,举子们写作的题材和主题主要是歌颂皇帝、咏史、写景之类,个人真正的文学才华可能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不仅如此,在考场这种特殊的氛围下,考生确实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文学才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首、著名诗人钱起参加进士科考试时所写的诗歌《湘灵鼓瑟》中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礼部侍郎、主考官李麟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绝唱”,钱起也因此被录取了,但这两句在佳句众多的唐诗中并不是什么杰作。因此,纳省卷、通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试定去留的局限,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

哪一首诗让白居易得到文坛大佬的点赞推荐呢?

既然与主考官关系密切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能在录取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决定录取名单,因此考生们往往通过投献文章、馈送礼物等方式拜谒社会贤达和权贵,称为“求知己”。

“求知己”的主要途径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考进士科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文卷,投献给当时的达官贵人或文坛名人,希望得到他们赏识推荐,以提高知名度和及第机会。这是唐高宗时出现的一种社会风气。

行卷成为应试进士科士子的必修课,士子们行卷的忙碌身影成为京城长安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唐代诗人翁承赞写了一首回忆当年应考的诗:“雨中妆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在多少年以后,由金黄色的树叶、声声的蝉鸣、以及风雨中急促的马蹄声交织而成的举子们忙于行卷应考的情景,还在诗人的脑海中清晰可见。

与行卷相关的故事也成为唐代笔记资料中常见的题材,情节生动的行卷故事至今让人觉得颇有趣味。张固的《幽闲鼓吹》、《唐摭言》都记载了白居易行卷的趣事。白居易是中晚唐诗坛的代表性人物。

贞元十五年(799),二十八岁的白居易顺利通过宣州府的解试,获得了到长安参加考试的资格,这是白居易第一次到京城。

白居易到达长安之后,他向诗坛前辈顾况行卷。拜见顾况之后,白居易毕恭毕敬地将信和行卷一起呈送顾况。让白居易没有想到的是,当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后用嘲笑的口吻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顾况将白居易名字中的“居”、“易”都已经用上了,再结合他的姓“白”,那么意思就是,现在长安的物价水平这么高,要勉强住下来都非常不容易,你还想白白地居住下来,谈何容易啊!

联系到白居易即将参加科举,那么顾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长安城里确实是人才济济,来参加进士科的都是个顶个的人才,不少还是名气很大的人物,但进士录取的名额又非常有限,僧多粥少,竞争是异常激烈,你白居易有什么样的超凡本领,能轻易获得进士名额呢?

但是当他打开行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之后,他不由拍案叫好,并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这也就是说,在顾况看来,白居易能写出这么出色的诗句,有这样的文学才华,考中进士,实现金榜题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顺利考中进士,成为这一次十七名及第进士中最年轻的。

在顾况的鼎力推荐下,白居易声名大振,他信心满满地参加了贞元十六年,也就是780年举行的进士科考试,在考试中白居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水平,以第四名的成绩金榜题名,考中进士。他自己说在这次录取的17名新科进士中,他“年最少”,可是这个自称“年最少”的白居易已经29岁了。

到处求推荐的“诗圣”杜甫为何最终没有能考上进士呢? 

35岁的杜甫到达长安之后,为了能考中进士,他曾向多位达官贵人行卷,其中一个对象就是韦济。

韦济当时担任尚书左丞,虽然只是一个正四品的官员,但是他在尚书省内是分管吏部、礼部和户部的官员,虽然官不大,但是一个“现管”的官,因为当时科举考试是由礼部来主持的。

他的《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就是写给韦济的,这首诗其中几句是这样的: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他在诗中说,自己现在境况非常不好,非常不得志,活得很窝囊。这三十年来,我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现在来到了京城。为了能够得到像您这样的知名人士的支持,我是每天凌晨就出门,天还没有亮就等在达官贵人们的家门口,等待他们的接见。傍晚十分,我就会跟在这些下班回家的大人们的马车后面,想尽量地跟他们多说几句话,非常辛苦。每天吃的都是残羹冷炙,这种处境让我心中痛苦万分啊。现在皇上求贤若渴,正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为他所用,我真心希望借这个机会,能够找到为朝廷效力。

从这首诗歌来看,杜甫是用近似于哀求的口气请求韦济帮助自己。但让杜甫失望的是,他的行卷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效果。从杜甫本身的文学才华来说,肯定是一流的,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那为什么他没有得到韦济的推荐呢?

第一个原因是杜甫所托非人,韦济无论是在文坛还是在政坛,都不是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物,他推荐的效果肯定是有限的;第二个原因是可能韦济不热心推荐,如果他想帮助杜甫,以他在职务便利,还是有机会向礼部侍郎,也就是省试推荐杜甫的。

尽管韦济没有推荐并不是杜甫科举失败的惟一原因,但从杜甫行卷这件事,也可以看到唐代科举的一个重要现象,无论多么有才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荐,考上进士的难度是会明显增加,甚至根本就没有办法实现。

“诗仙”李白为何就是考不上进士呢?

唐代进士科确实是偏重文学的,开元天宝年间选拔了大量的文学家,如孙逖、祖咏、储光羲、王昌龄、常建、王维、刘长卿、萧颖士、李华、岑参、钱起、张继、元结等诗人皆先后及第,其中王维还是状元及第。但是“诗仙”李白却没考中进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竞争过于激烈,要考中进士绝非易事。

二是因为进士科需要帖经,帖经就是填空题,要考生在一段经书中填几个字,这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而经学并不是李白所擅长的。

三是因为科举归根到底是为了选拔从官员而不是诗人,从政与作诗毕竟不是一回事,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为了考察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为了测试其智力水平和文化素养。诗赋可以言志,家事国事天下事、个人抱负和习性好尚皆可以从诗文中曲折表达或明显渲泄出来。只有才情并茂、文理优长的人才写得出好的诗赋。

但命题作文与平日的文学创作是有所不同的,科场中所考的试帖诗必须按照其题意和格律声韵要求来写,这是选拔性考试维持可比性和评卷的客观公正性的必然要求。个别平时具有非凡的诗歌天才的人不一定就能适应考试中的命题作诗,李白在考场上也无法随意发挥“白发三千丈”的奇想。

四是唐代开始通榜、公荐和行卷的背景下,以李白的个性,他不会主动去求人,更不会去请达官贵人推荐,更不屑于找人推荐,甚至他都不屑于有个状元的头衔。(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简介:

李兵,湖南浏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主讲人,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主讲人。湖南省国学践行公益基金会特聘教授。国家精品视频课程《科举与中国文化》主讲人。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主持人,“第十五届(2017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首席专家。中国书院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

[责任编辑:张桂琪]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