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未必是坏事


来源:新京报网

不顾忌皮肤会不会晒黑,女生肌肉发达会不会难看,靠自己的双手,堂堂正正地生活——她的美是在奋斗中塑造的。

原标题: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未必是坏事

“最美搬运工”阿珠。

媒体爆出几年前的王菊,符合“主流”审美。

2018年某选秀节目上的王菊。

粉丝自发制作的波普风格的王菊头像,在各大新媒体传播。

【一家之言】

这几天你的朋友圈可能被“王菊”、“陶渊明”刷屏了。后者并不是那位大诗人,而是选秀选手王菊的后援团,语出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这句。这位选手从位列36即将淘汰,到被大众所知,排名飙升到第1位,仅仅用了几天时间。相信这并不是网友们的一时兴起,其中方方面面,都在展示着这个时代的审美变化和舆论风向。

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在同一时间走红

在说王菊之前,笔者想到另一位最近走红的素人,号称“香港最美搬运工”的阿珠。镜头里的她眉清目秀,干干净净的,但是更吸引人注意力的是她手臂和腿部的肌肉线条,这一定是在长期的劳动中练成的。她对记者说“只要有汗出有粮出(有钱赚),就没有什么问题”,“我不可以倒下,因为我倒下就没有人可以撑着我”。

不顾忌皮肤会不会晒黑,女生肌肉发达会不会难看,靠自己的双手,堂堂正正地生活——她的美是在奋斗中塑造的。

她会让人不禁想起港剧中那些精干的女强人,不管是女律师还是女医生,都是与阿珠非常相似的女性角色。

艺术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无论是肌肉力量还是心灵力量,让我们看到这些独特榜样的身影。

说回王菊之火,这就更有意思了。某选秀节目刚红火起来的时候,观众们的议论点都在另外几名漂亮的选手那里,王菊因为形象与“主流”审美有差异,还差点被淘汰。谁曾想,“不漂亮”的王菊人气突然高涨,大票“陶渊明”为她充会员,哭着喊着要Pick(选择)菊姐。漂亮,一下子从前提条件的位置上消失了。火到什么程度呢?前一天还在36名,在只要33名选手的赛制前摇摇欲坠,后一天就冲到了第一位,她是被大众粉丝送上点赞第一的位置的。

让路人转粉的秘诀:直面自己的不一样

王菊之所以用一个周末的时间迅速出圈(意思是小范围的喜好为大众所知),因为这些大众粉丝们在其身上看到了“独特”。王菊起初被批黑、胖,这些形容投射到普通人身上,就是那些令我们自卑,或者令我们觉得不如人的地方。但她并不避讳别人这么讨论她,也不愿意回到几年前。在媒体公布的一些照片里,几年前的她更符合“主流审美”:瘦且白。她选择直面自己的不一样,这给了公众勇气。

在以前国内外很多影视剧里,我们喜欢“丑女”变“美女”的桥段,丛《丑女无敌》到《不良笑花》,丛《丑女大翻身》到《初恋这件小事》,里面的女性经常是“被改造”的对象,当一个被认为“丑”的女主经过化妆、服饰、珠宝、整容等等流程后,变“美”站在我们面前,观众会在脑海里实现虚幻的“成长”,这种成长是被外在加持的。当曲终人散时,我们还是会与“不完美”的自己独处。如果你独立善良又强大,但没有颜值,便很难拥有主角光环。这样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看脸”这件事成了“理所当然”。

王菊这样的选手,一下子戳破了“美”的标准,让普通人真正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哪怕很多人没有看过她的比赛,也对她不熟悉,只是凭借一些她在节目中的截图,就迅速地“路转粉”。这个层面上看,王菊是具有偶像潜质的,她身体力行地教育了一批粉丝。

可以说,选秀选手王菊和搬运工阿珠,都以一种样貌之外的形式,Pick了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方式。这也让我们看到,主流审美的改变,需要有些人勇敢站上流行的潮头,更需要普通女性身体力行,用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和专业的能力赢得社会舆论的尊重,拓展公众的认知。

□刺猬果(娱评人)

[责任编辑:向云]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