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为何少女深陷现金贷?业内:抓准心理不怕不还


来源:潇湘晨报

19 岁女儿陷入现金贷泥潭,母亲借遍认识的人,拆东墙补西墙还10 余万后服农药自杀。葬礼当天先后有四拨催债人员上门。次日,出走11 天的女儿回家,在母亲坟前欲撞碑自杀,潇湘晨报连续报道此事后,引发全国

19 岁女儿陷入现金贷泥潭,母亲借遍认识的人,拆东墙补西墙还10 余万后服农药自杀。葬礼当天先后有四拨催债人员上门。次日,出走11 天的女儿回家,在母亲坟前欲撞碑自杀,潇湘晨报连续报道此事后,引发全国网友的热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月12 日,记者对话一名现金贷行业业内人士(为保护隐私,隐去姓名),了解现金贷、校园贷的现状,试图分析这些借贷最终演变成高利贷背后的原因,同时本报也提醒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人员,平时提高消费金融常识,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在有资金需求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辨别民间借贷是否为高利贷,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如何定义高利贷?湖南睿邦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刘明律师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可知,年利率超过36% 的属于高利贷,年利率在36% 以内部分受法律保护,对超过部分法律不予保护。

【校园贷】

一直存在,有需求就有市场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2017 年9 月6 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潇湘晨报:国家彻底禁止后,校园贷目前的现状?

业内人士:主流分期平台历时三年多,培养并带动在校大学生的分期消费意识。尽管国家全面禁止,但学生的消费分期需求依旧存在并不断增长,这给民间高利贷可趁之机的同时,校园贷本身也没有死掉,只是变了种形式,也变得更为隐蔽些。

潇湘晨报:校园贷现在以何种形式存在?

业内人士:民间借贷有涌入校园的趋势,甚至有部分在校大学生从事放贷工作,用原来从事网贷中介赚的钱,向本校和周边学校的学生放贷。

在校大学生放贷有优势,赚钱也非常容易,打个比方:借出去1 万元,周息收10%,一个月能赚4000 元,年利率高达480%。

潇湘晨报:不怕借贷同学不还?

业内人士:抓住学生好面子、怕名声破产的心理,威胁不还就找同学、老师和父母家人。

潇湘晨报:以前做校园贷公司的现状?

业内人士:监管出台后,大部分死掉了,少部分转型做工薪贷等现金贷业务。

潇湘晨报:校园贷撤离后,为什么会演变成高利贷?

业内人士:银监会批准的商业银行还未进入校园市场;学生需求依旧存在;私贷公司也会各种宣传。

【现金贷】

金融安全风险常识普及不够

自2015 年职高毕业后,夏双(化名)在美容店工作,收入微薄,约半年前借出一笔6000 元的贷款后,不停地向多家公司借贷,具体借贷机构和债务数目连她本人都说不清,利息也向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拆东墙补西墙无法偿还后导致悲剧发生。对于夏双的遭遇,业内人士说,这一情况和校园贷一样,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 借款人只为图方便,或许不知道自己借的是高利贷,金融安全风险常识普及不够。"

潇湘晨报:根据四拨催收人员提供的信息,为何找不到相应的放贷公司?

业内人士:这种非法放贷公司的特点:一般成员较少且分散,规模不大;放贷、催收一体化;从业人员多为本地人。类似" 隔壁老张"、" 白度白汇" 应该是团伙放贷,或没有注册公司,即使注册了,对外也是其他名称。像" 嘉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媒体报道后找上门,直接关门或说是民间借贷,只要找不到放高利贷的证据,不能拿公司怎么样。所以,这也是高利贷盛行的原因。

潇湘晨报:这类现金贷的借贷条件?

业内人士:借贷门槛很低,户口只要在借贷公司可控区域即可,而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借贷,因为女性胆小怕事,还款意愿高,还不起的还能去做佳丽或去夜场上班。有固定资产和经营场所的,借贷额度也相应更高。

潇湘晨报:这类现金贷的借贷套路?

业内人士:斩头息。即借1 万一般到手八九千,降低自己的本金风险,利润也更高;高利息。即以周息的形式收取,让不懂金融的借贷人误以为利息不高。举个例子:借1000 元,一周后还1100,看似很划算,实际年利率高达480%;高额逾期费。约定时间不还,利息按天收取本金的百分比。

潇湘晨报:这类现金贷如何催收?

业内人士:贷前审核时,借贷公司会详细了解借贷人的资质,这其中包括固定资产、家境和有无经营场所等等,然后决定额度的多少,逾期后再进行催收。事实上,在贷前审核环节,借贷公司已经决定了催收方式:电话告知还是上门催收。

受法律约束,暴力催收相对较少了,而是采取游走于合法与非法间的方式:天天上门,在家门口赖着不走,充其量有些言语恐吓。

潇湘晨报:这类借贷人群有哪些共性?

业内人士:大多是无经济来源、收入不高的在校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般消费心理不成熟,容易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一旦消费欲望急速膨胀后,就容易被校园贷和现金贷瞄上,加上这类借贷门槛低,隐蔽性强,相关部门难以及时监管到位,最终陷入借贷泥潭,导致悲剧一幕幕上演。

潇湘晨报记者向帅

[责任编辑:石凌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