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式建筑的根与魂在哪里?名家联袂论道岳麓书院(图)


来源:凤凰国学

今天的中国,到底有多少配称为“中式建筑”风格的房子?那些代表着中国味道、中国风度、中国气派的房子,哪里去了?我们在享受各种现代化的工具便利时,难道必须以牺牲文化特色和审美个性为

今天的中国,到底有多少配称为“中式建筑”风格的房子?那些代表着中国味道、中国风度、中国气派的房子,哪里去了?我们在享受各种现代化的工具便利时,难道必须以牺牲文化特色和审美个性为代价吗?建筑中国风到底该吹向何方?

“重筑盛世国风——中式建筑传承创新峰会”嘉宾论道现场

讲座现场,人气爆棚。

7月15日下午,由岳麓书院、凤凰网国学频道联合主办,建发房产承办的“重筑盛世国风——中式建筑传承创新峰会”,在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举行。著名古建筑学家、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连续三届“室内设计界奥斯卡”安德鲁•马丁国际大奖得主、国际著名设计师梁建国,知名文史学者、作家十年砍柴,厦门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建发房地产集团总建筑师许洁同台论道,共同剖析中国建筑的时代之惑,分享传统中式建筑的文化精华,探讨新中式建筑的创新之路。一个个切中当下、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发现场强烈共鸣。

李清良:楼房像表格一样,今天还有多少房子配称“中式建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教授李清良

“前一段时间我在渔人码头,骑着共享单车在那里散步,我往右手边的湘江一看,二桥很漂亮,旁边的楼房很漂亮,结果我就拍了一张图发给同学和朋友,外地的朋友都在问这是哪里?江边的桥很漂亮,那个房子好像是表格一样,是不是我看统计表看多了?仔细一看,还真像长长短短的表格,那就是我们住的大大小的楼房。”

担纲峰会主持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李清良教授一开场,就针对千城一面的建筑现状发表感慨。他认为,在今天无论行走在中国的哪一座城市,满眼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楼房——看起来很现代,但却千城一面,毫无创意。大城市如此,连小县城也是如此;办公楼如此,连住宅小区也是如此——楼房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公寓像鸟笼子一样,缺乏个性的美感,一点也不“中国”。

李清良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风俗和审美,比任何文字的记录都要更直观更真实。一墙一瓦,一砖一石,一园一亭,一楼一城,都是在记录历史,诉说着历史,体现着人文。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居移气,养移体”,意思是生活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气质和身心健康。随着最近数十年来国人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衣食住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住的房子,也希望更舒适优雅,更有文化内涵。

由此,他开宗明义地抛出一系列问题:什么叫中式建筑?今天还有多少配称为“中式建筑”风格的房子?现代化的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如何有机地融合,既留住中华文化的根,又找到传统与现代、优雅与时尚的平衡呢?能不能借由建筑这个切入口,共同来回望我们的精神家园,亲近我们的传统,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也对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多一点温情与敬意?

柳肃:中国建筑的“大”趣味在于“小”庭院

著名古建筑学家、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

柳肃教授首先发表演讲,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层次和文化类型》为题的演讲报告既富有学术深度,又紧密联系社会现状。为何政府大楼多追求宏伟格局?为何百姓民居与祠堂的风格多是艳丽、张扬?为何知识阶层的宅邸又往往青睐简雅清新的建筑格调呢?“中国古代的审美类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延续性的基因,虽然我们今天的文化跟古代的文化不一样,但是民族文化始终延续着。建筑的形式不一样,建筑的造型、装饰、材料、技术都不一样了,但是人的思想还是在延续着”,柳肃教授说,事实上,如果把中国古代建筑按照文化来分类,就是三类——官文化、士文化、俗文化,并且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

古代官文化从政治需要出发,用建筑来表达政治思想,官文化建筑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城市规划方面突出皇权,一切以皇帝为中心,并且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划定建筑的等级;俗文化主要体现于民间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中,祠堂、寺庙、店铺等民间建筑以非常直白的方式,甚至是很稚拙的方式,来表达对欢乐、幸福的追求,比如年画、“聚宝盆”、“摇钱树”等等;谈及士文化,柳肃教授以自己投身的古建筑修复工作为实例,向大家展示了岳麓书院、苏州园林等雅致庭院建筑,“知识分子也用建筑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思想,但他们没有像官员突出政治的观念,也没有要求用金碧辉煌来体现自己的豪华和地位,文人往往是用朴素、淡雅来体现自己的清高,所以文人的宅邸非常朴素,甚至没有什么装饰”。

修复古岳麓书院三十余年,柳肃教授认为最吸引人气的地方竟是后院的园林,“这里有文人气质、书卷气。建筑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愿意待在这里,说明这里很适合人的心灵,如果人不愿意待在这里,就说明这个建筑不宜居。从这点来讲,感受古人的意境也就体现在这里。中国人建筑的趣味往往是庭院的趣味,中国建筑最大的特色就是庭院,哪怕一个很小的庭院,也要做出趣味来,这就是中国的趣味。

人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时候,下一步追求的就是精神、文化。“人的审美追求,文化的追求都会要表达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之中”,柳肃教授最后强调说,“我们今天要追求什么样的建筑?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主题所讨论的问题。”

梁建国:设计不是重复传统,要有20%的过去、50%的现在、30%的未来

连续三届“室内设计界奥斯卡”安德鲁•马丁国际大奖得主、国际著名设计师梁建国

“没有设计的设计是最好的设计”,国际著名设计师梁建国先生在活动现场分享了十五年来的设计心路,开场时以这句话点明自己当下的心境,“2002年我去了北京,第一个阶段是研究中国的设计,从规划、建筑、室内,一年时间做完;第二个阶段是保护性修复,把一些快消失的乡村的房子,用解构的方式去重建,开始在上海,然后在郑州,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问题去构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第三个阶段,因为这个时代很多人还是在做造型设计,在这个时候就失去了设计真正的意义,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在探讨没有设计的设计。”

对于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两者的关系,梁建国表示,“设计不是简单的重复传统,就像每一个人不是简单重复父母做过的事情,我的设计风格就是20%的过去,50%的现在,30%的未来。我们必须要建立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和价值。”在当今碎片化时代,人们真正需要什么?身为设计师,“我们为社会制造一个有精神价值的、有魂的东西,而不是一个物质,不是一个造型。”

梁建国自称其设计风格为“国际中式”,追求师法自然,并以PPT的形式现场展示了诸多自己设计或参与制作的场景、空间、器具等,他说,“在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回到家以后有一种差异感,你可以放松。现在的设计一定要有温度,跟我们每个人有关系,而不是去炫耀一些别的什么。”

沙龙火花:没有一成不变的建筑,“脱轨”太久始向中式回归

知名文史学者、作家十年砍柴

本场沙龙环节的话题从中国几十年来住房风格与民众心理观念的变化聊起。“没有一成不变的建筑。中国100多年来,从辛亥革命以来一直在变,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器物在变,制度在变,文化在变,它的建筑也变了”,知名文史学者、作家十年砍柴表示,虽然近年来“官、俗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风格的影响并未衰退,但他仍旧秉持一种乐观观点,“中国人有一点东西没有变,就是对幸福、和谐生活的向往,而建筑体现了这些。乡村的房屋无论怎么改,一定有堂屋,一定有神龛来摆祖宗牌位。在建筑中,尤其是民居里,中国风、中国价值、中国审美还是能够体现的。”

厦门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建发房地产集团总建筑师许洁

那么,如何让中国元素的核心内容与现代建筑和生活能够融洽地结合起来?建筑中国风未来究竟又会吹向何方?厦门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建发房地产集团总建筑师许洁女士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当代建筑与中式设计发表了看法:“任何事情就像抛物线一样的,当它甩得太远的时候就会回归。现在不光是建筑,像服装等方方面面都往中式回归,因为我们脱轨太久、太远了,有一个向心力把我们往回拉。”

另外,对于中式元素具体如何运用,身为建筑师的许洁也明确表态:“首先要承认人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域,人的性格也不一样。士文化、官文化、俗文化这三类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对错之分,每个方向发展下去是有道理的。风格有浓厚一点的、清雅一点的、折中一点的,发展下去都没有错。大家在自己的方向上做到完美的时候就是对文化的贡献。在这样的氛围中,把文化多元化的扩展开来,文化自然会去沉淀。”

[责任编辑:石凌炜]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