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龙宁英:做伟大时代最真实的记录者


来源:华声在线

湘西扶贫是全国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逐梦——湘西扶贫纪事》中提到的每一个小村寨是一个小的切面,具有指导性和样本意义。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的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就是其中的一部。

龙宁英

主编的话

在前不久揭晓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中,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获奖,这是近年来湖南文学创作的又一重大收获。我们特约龙宁英撰写此作品的创作谈,并配发本届骏马奖两位湖南评委的点评,以飨读者。

龙宁英

我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湘西作家。开始我写小说,后来以散文居多,写作报告文学,特别是湘西扶贫这样的重大题材是第一次,我感到任务艰巨,心中忐忑不安,怕写不好。然而想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心中就有了动力和信心。

怀着虔诚的心情,我开始深入湘西民间采访。我从走回历史开始,查阅了大量有关湘西扶贫的资料,我想深入了解湘西扶贫的历史过程,找出造成湘西贫困的历史原因,也把写作的重点也放在了这个方向。

初稿出来后,省作协领导、专家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结合他们的意见,我拓宽了采访面,走进了扶贫工作队和工作队员的生活,从他们给我介绍的一件件生动感人的事迹中感受、体会扶贫工作的光荣与艰难,他们中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又深入走访每个扶贫点,去那些已经脱贫、脱贫又返贫、贫困程度特别深还没有脱贫的老百姓家和村庄走访,看到了扶贫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看到了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真心拥护,和对实现小康梦的殷切期盼。我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确是一项惠泽所有湘西老百姓的民心德政工程,功在当代、造福子孙。我从思想深处觉悟到了写好湘西扶贫纪实报告文学的责任与使命。

把重彩笔墨放在书写扶贫一线的无名英雄身上

通过不断走访和对文稿的修改,我发现我和我的家人、亲人就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我在乡下的亲人、家族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也减轻了我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我觉得《逐梦》一书的创作角度与重心必须转变,要以“我”作为第一人称来写这本书,通过记录我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我的家人、亲友们的变化,通过他们的叙述和他们的感受,来展示湘西贫困与反贫困、扶贫脱贫与治贫返贫的历史画卷。

在近两年来的采访过程中,我既为眼前所见的湘西人贫困程度之深重所震撼,更为湘西人为摆脱贫困而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通过发掘并记录当代湘西扶贫开发的重要事件与重大节点,我把重彩笔墨放在了书写那些工作生活在扶贫一线的无名英雄身上,把我的深情倾注给那些祖祖辈辈在湘西这块土地上的平民百姓和各族同胞们,挖掘和弘扬他们那种决心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伟大精神,他们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不怨不悔,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他们一心一意、齐心协力跟党走,追求富裕文明,努力彻底摆脱贫困和愚昧。正是这种精神在湘西大地上的持续发力,才使湘西扶贫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宝贵经验。

从这个角度上,我进一步加深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提出精准扶贫思想的英明正确,感受到精准扶贫思想激发了湘西广大老百姓决战贫困、圆梦2020所迸发出来的火一样的激情和大山般雄厚的力量,也增强了我作为一个作家,与这个时代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创作使命感。

我写作时,常常为那些感人的扶贫故事而激动,为那些还生活在贫困线下的湘西父老乡亲们而流泪,但我不悲伤,因为我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到了彻底战胜贫困的力量和希望。

这次获奖正是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结果

写作过程中,为拓展视野,我跳出湘西,走进腊尔山,走进了湘黔渝边区的老百姓。

随着采访面越来越宽,很多老百姓来找我,将他们脱贫的故事讲给我听。更令我感动的是,有很多乡亲父老打电话给我,叙说他们扶贫脱贫的酸甜苦辣。最令我难忘的,是苗族民间歌手翠翠,她主动找到我,用苗歌给我叙说近年来苗家人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当时在场的苗族同胞深受感动,也纷纷谈起了党的扶贫政策的好处。从他们身上,我深深感受到扶贫工作深得民心,我受到了极大的教育。

通过这些体验,我深深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人民学习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我想我这次获奖,也正是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结果。

湘西人应当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湘西

通过创作《逐梦》,我还认识到,作为湘西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湘西。为了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湘西人应该勇于揭开神秘的历史面纱,迸发出更加强大的战胜贫困的伟大力量,以实现湘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作为生活在基层的少数民族作家,我要走出自我的天地,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通过观察、体验、记录时代的巨变,让自己的精神来一次裂变,使自己成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不断讲好老百姓的故事,创作出让老百姓喜欢的优秀作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我还要主动向民间艺人、民间歌手、苗族巴代学习,拜他们为师,学习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时开阔眼界,多学习吸收有关文学创作的营养,提高创作水平,写出具有文学审美品质的、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

我只是用我的笔,真诚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

这次《逐梦》能获得“骏马奖”,我很意外,也非常高兴。我衷心感谢评委们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感谢湖南省作协和各级文联组织对我的帮助;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感谢生我养我的武陵山各族人民群众,特别是我的母族苗族,他们为了过上文明富足的新生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奇迹,彰显了时代与历史的光荣与辉煌,正是他们感人的事迹,激起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创作激情。我只是用我的笔,真诚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这个奖不仅仅是我的荣誉,更是他们的荣誉。

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基层作家的写作信念:坚持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和创作上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讴歌谁”的问题,不断探索“我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的人生追问。

点评

梦的重量

卓今

贫困是当今世界性难题,作家有义务面对这一重大而艰难的问题。事实上,当下真正涉及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而贫困又是现实题材中最硬的一块骨头,敢于直面贫困问题的作家是勇敢的、令人敬佩的。

作家龙宁英敢碰这个硬骨头。她生长在湘西,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切入这个问题,更有力、更动人。贫困问题并不缺少文学要素,贫困人群的困难和挫折更能激发人的普遍情感,苦难、励志、情义、责任、担当,都是文学里的审美构成,这些要素处理得恰到好处,就像埋着汽油桶,一点就燃。湘西人民奔向富强的步伐从未停止过,遥无止境的过程却折磨着人们既脆弱而又坚韧的神经。

《逐梦——湘西扶贫纪事》以完全非虚构的方式,选取大量典型人和事,记录湘西扶贫的真实事例,感人的事迹一抓一大把,到处都是泪点、高潮和悬念。龙宁英以亲历者口气,娓娓述说他们是如何面对困难、解决矛盾,如何在挫折和失败中一次一次站起来。龙宁英将历史线索清理与现实因素结合起来,用数据和实例说话,进行了科学立体的分析,既有宏观叙述,又有微观典型。作者走访了湘西的村村寨寨,获取大量原始材料,用生动的例子解答了究竟什么是扶贫。

湘西扶贫是全国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逐梦——湘西扶贫纪事》中提到的每一个小村寨是一个小的切面,具有指导性和样本意义。对新时期扶贫战略的重构、扶贫问题研究、贫困地区文化与经济协作下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

书写诉求,书写担当

向本贵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从7月20日在北京开评,到8月2日24部佳作金榜题名,历时14天。我有幸作为评委亲历评奖的全过程,当然也阅读了大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好作品。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的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就是其中的一部。

龙宁英我早就认识,是一位在文学园地默默耕耘的辛劳者。仅《逐梦》一书她就写了两年。龙宁英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血管里流淌的是苗家儿女的血液,目睹的是曾经多灾多难的乡亲,积贫积弱的故土,她要为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湘西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鼓与呼。走进土家苗寨,被火热的改天换地的场景震撼,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向往感动,她把多少震撼着她、感动着她的人和事化为笔端的文字,书写诉求,书写担当,书写波澜壮阔的湘西扶贫大业,书写湘西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发生的变化。全文以精准扶贫的重大事件为轴线,展现了各级政府和各领域全心扶贫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展现了湘西各族群众为脱贫奔小康而奋斗的经历与精神。

《逐梦》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散文的笔法,书写人物,铺陈故事,描摹细节,重大的事件,感人至深的故事,给读者的审美情趣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人物鲜活,情节生动,大湘西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也得以尽情地展示和张扬,读来如饮浓郁甜美的包谷烧酒。能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评选中,得到评委们的认可和好评,当然就在情理之中。

(作者系苗族,沅陵人,曾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十、十一届评委)

[责任编辑:石凌炜]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