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蔡皋:浊世中一抹清亮


来源:潇湘晨报

”  老长沙是柔软的,“知冷知热”的麻石路,“职责分明”的小街小巷,“生机蓬勃、色彩纷呈”的街名巷名,都给了童年蔡皋最初的生命触动,激发了她亲近“民间”的热情。”  蔡皋是幸运的,有幸喝着青石井的清泉、吃着井水做的刮凉粉,在长沙古城中一天天长大。

蔡皋.jpg

蔡皋

“为什么最近大家都要来采访我?”

70岁的“长沙好外婆”蔡皋脸上,挂着孩子般不解的表情。

因为她的作品在国内外频获大奖?因为业内人士认定,她是中国最有资格获得安徒生奖的人?还是因为她的首个艺术展在长沙开幕?

我更愿意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您是浊世中一抹清亮的存在,如此稀缺,令人心神向往。”

她听了,咧开嘴一笑,圆圆的脸庞像花一样盛开,又飞起一抹羞涩,“像钱穆那样的人,才叫稀缺咧,我自己没有那么看高自己。”

可是,看过她画的人,几乎都会被她浓烈放肆又单纯明净的画作感动,作家何立伟说,“如同看一脉流泉,受到洗濯。”

行走人间,这颗心何以保存得如此敏感、干净且完整?这个答案似乎不得不回到六十年前的长沙,回到蔡皋的童年、青年时光。

因为她说,“那时期的生活于我至关重要,它们的色调为我后来的生活和创作定了基调。”

“色彩纷呈”的街巷,触动童年

1946年,日本已经投降,外迁的工厂开始返城,商铺重新开张,从地狱烈火中走出的老长沙开始疗伤和复苏。这一年,蔡皋出生了。

此时的老长沙,温和亲切,麻石铺就的小巷,鳞次栉比的屋宇,街名古雅有情调。

有人把青、白、红、黄、蓝、赤六种颜色嵌于一副对联中,串起了老长沙的六个地名,联曰:“青石白沙红墙巷,黄泥蓝粉赤岗冲”。

其中,青石巷7号,就是蔡皋家的前门,那里有一口青石井,相传为明吉藩府汲水用井,水甘而清冽,用井水做的刮凉粉,凉绿豆汁,是蔡皋童年的味蕾记忆。

后门则是犁头后街。犁头后街与犁头前街交汇处状如犁头,整街都是做篾匠和木匠活的店铺,“上学和回家,都要经过这里,看各式各样的店铺和人物,就像看故事书一样一样的。”

那时的老长沙,城老,规矩也“老”,“街道是分区的,商区就是商区,”纺机街就是做纺织的,仓后街聚集着仓库,登隆街便是糊纸灯笼的。

蔡皋喜欢这样的老规矩,“古来为什么轻商?因为商能腐蚀人,它一定要分开,便于管理。夜晚到了,是要关门的,不能随便出入。”

至今,地图上,长沙还有一条街叫做“东门捷径”,蔡皋说,令人顿生诗经中的“东门之外……”的遐想。

蔡皋用“东门之外”为自己的一幅画命名,并“偷偷”告诉我,“在老长沙,从天心阁下来,有一条小巷,我妈妈告诉我,那边有一条花街,她们卖艺,不一定卖身,单门独院挂牌。”

老长沙是柔软的,“知冷知热”的麻石路,“职责分明”的小街小巷,“生机蓬勃、色彩纷呈”的街名巷名,都给了童年蔡皋最初的生命触动,激发了她亲近“民间”的热情。

一个甲子后,许多地名早已消逝,留下来的也“名不符其实”,“你看,猴子石哪有猴子,桂花井哪有桂花?青石巷哪有青石?”蔡皋原本温柔的嗓音高了起来,“我就伤心在这些地方,没有了,不可能再有了,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城市和农庄了……”

[责任编辑:石凌炜]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新闻图片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